本报讯(李一)日前,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召开“川江蜀道·发现泸州”文化课题专家评审座谈会,邀请了来自四川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蜀道研究院、成都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为课题研究出谋划策。
作为川江蜀道与南方丝绸之路的交汇枢纽,泸州自古便以“西连僰道,东接巴、渝,地兼彝、汉,江带梓、夔”的地理优势,成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节点。在当前蜀道研究热潮与蜀道申遗工作推进的大背景下,开展“川江蜀道·发现泸州”研究十分必要。课题研究于今年初启动,集中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建筑学、旅游管理学、历史文献学等多学科专家,聚焦水驿码头遗存、传统街巷以及茶盐古道、东大路支线等水陆交会道路遗存,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中外历史文献,充分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手段,编绘川江蜀道文化遗存与空间分布图,并加强对泸州蜀道历史价值的研究阐释。
评审座谈会上,专家们围绕课题价值与优化方向各抒己见。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谢元鲁表示,该课题能有效扭转蜀道研究“重陆轻水”倾向,提升泸州在川江蜀道中的地位,建议加强与重庆、宜宾等周边地区学术交流,深化文化、经济、军事领域的量化研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民肯定课题考证的翔实性,认为其提出的线性文化遗产内容可助推泸州文旅融合,建议进一步结合地方核心文献与政府文件,夯实研究根基。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苏东来认为,课题创新性地将“水道”纳入蜀道体系,丰富了蜀道内涵,建议聚焦泸州蜀道的特色与历史脉络,强化运行机制研究;蜀道研究院副院长、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熊梅表示,泸州作为古代西南重要交通中心,课题研究对当地文旅发展、城市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四川省蜀道研究会副会长、西华大学教授李钊则建议,突出泸州“水陆联运枢纽”特性,阐释其在巴蜀文明演进、西南开发中的作用,同时挖掘码头、古镇、驿站与“酒城”文化及物资流通的内在关联。
此次评审座谈会的召开,为“川江蜀道・发现泸州”课题明确了深化方向,后续课题成果将为蜀道申遗提供泸州视角的学术支撑,也为泸州依托蜀道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