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5年10月28日

上马镇 以“绣花功夫”传递温暖

□ 张一晴 本报记者 张婷

“老规矩,先绣花,再锁边。”10月22日,纳溪区上马镇社会救助工作推进会上,镇政法委员周玉福把一张《社会救助流程图》摊在桌上,用三种针法作比:低保作“铺针”要兜底平铺基本线,特困供养作“掺针”加固特殊群体需求,临时救助作“滚针”及时堵住紧急缺口——“三针并一线,针针要到位”。

这是上马镇探索打造的“绣花式”社会救助模式:以“精准”为针,“温情”作线,“智慧”穿引,把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让兜底保障既有实劲又有暖意。

走针:大数据+铁脚板,找准救助对象

“有风险信息,我们就动身入户。”日前,上马镇桐梓村社会救助经办人付何平收到风险推送信息:村民李绍春住院自费超8万元,医疗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绝大部分。她当即联系联村干部入户核实,现场协助李绍春完成临时救助申请,1.4万元救助资金次月便顺利到账。

这样的高效救助并非偶然。2024年以来,上马镇着力打破部门数据壁垒,累计筛查3.8万条民政、税务、市场监管、医保等上级部门反馈的交叉比对数据,把“医疗支出超家庭年收入50%”“失业超6个月”等设定为风险红线,最终整合出2975条“救助边缘户”台账信息。

“数据只是引线,最终要靠脚板收尾。”为了把台账数据变为帮扶实效,该镇组建由党员干部、联村干部、村干部共同组成“民情绣花队”,每周固定下沉到各自村(社区),对“救助边缘户”台账人群和独居老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8类重点人群做到“必到必看必问”。一旦发现问题便现场“飞针”——直接拨打民政专线实时反馈情况,工作人员接诉即办,24小时内给出初步救助意见。2025年前三季度,村民主动求助次数较去年同期减少46%。

穿线:政策协同+一户一策,理顺救助路径

“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这日子该怎么扛下去。”谈起今年的被救助经历,云台寺村村民曹玉(化名)眼眶微红,话语里满是感激。

曹玉的家庭困境,比寻常人家更显沉重。丈夫与儿子均为精神二级残疾,儿子长期在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曹玉自己也患有慢性病,常年离不开药物。今年,丈夫因病住院又花费1.5万元。

就在曹玉一筹莫展时,上马镇通过摸排了解到情况,依照相关规定迅速为其启动“一户一策”救助方案,将夫妻俩的低保标准提至最高档次,将其儿子认定为特困人员,每月发放特困供养金。此外,通过临时救助一次性补助5000元,精准解决了曹玉一家医疗自付费用难题。

“绣花最怕打结,我们把多部门政策捋成一条线,不让村民来回跑。”上马镇社治办主任曾健介绍,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服务效率,该镇先后梳理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7大类核心救助举措,编制成册,再通过微信群定期推送,累计覆盖村民2.8万人次。手册清晰列明各项政策的申请条件、办理流程及镇、村两级咨询联系方式,既减少村民跑腿次数,更让像曹玉这样的困境家庭能及时找到求助方向。

锁边:动态回访+造血赋能,定牢救助成效

“日子要靠自己双手挣,不能一直等政府接济。”今年39岁的大池村村民陈小容,早在2018年就因家庭困难被纳入低保。在后续回访过程中,村民小组长了解到该户有强烈的劳动增收意愿,随即为其对接公益性岗位。

“现在我每月能挣1200元,比刚享受低保时,家里年收入多了近两万元。”算起收入账,陈小容眉眼间透着欢喜,“明年我还想跟着‘上马云集市’学直播卖货,把竹笋、木姜子挂到网上卖,说不定能再多赚点钱。”

陈小容在当地并非特例。为避免“一救了之”,上马镇将社工、村民小组长纳入日常监测力量,让熟悉村情的“身边人”开展常态化走访,既实时掌握村民的生活与就业情况,也结合需求拉家常、讲政策,帮助更多人燃起“靠自己把日子过好”的内生动力。

随着村民发展意愿提升,该镇同步推进多维帮扶:联合农业部门开展24期“田间课堂”,把蜂糖李修剪、柑橘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协同人社部门开展技能培训,匹配117个公益性岗位;依托“上马云集市”电商渠道搭建就业平台,帮68名受助就业受限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全镇已有453户受助家庭“脱困不返贫”,越来越多人开始从“等着别人帮”变成“自己主动干”。

“社会救助就像蜀绣里的双面绣,一面是政策的准度,一面是民心的温度。”上马镇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作,该镇社会救助将持续下足“绣花功夫”,使帮扶更具靶向性、保障更具系统性、成效更具时效性,让“困有所扶、扶有所长、长有所成”成为推动基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