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世智
在位于纳溪区的泸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场奇妙的绿色能量“变形记”每天都在上演。除叙永、古蔺两县的全市生活垃圾由垃圾运输车运进厂区后,经过一场“转化之旅”,最终成为照亮千家万户的绿色电能。
10月16日,在泸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部负责人刘宇的带领下,参加“环卫工人的一天”体验活动的市人大代表、农工党江阳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刘翔开启了体验之旅。刚走进厂区,刘翔就感叹:没有黑烟弥漫,没有刺鼻异味,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道路、现代化的厂房和满目绿意,颠覆了他对垃圾处理厂的传统印象。
“中控室是整个发电厂的‘大脑’,在这里,全厂的生产调度、监控和运行调整均实现智能化管控。”刘宇介绍,约70个监控画面全部接入中控室,相关数据也在屏幕上同步显示,帮助工作人员实时了解发电厂的运行情况和发电量情况。“以10月为例,截至10月15日,厂区日均进场生活垃圾约1640吨,发电量66万度左右。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1吨生活垃圾发电量超400度。”刘宇说。
在容量达1.4万吨的垃圾库,进场垃圾会在储坑中自然发酵3-7天再进入焚烧炉内进行高温焚烧。“刚进场的垃圾含水量高、热值低,不利于燃烧。”刘宇说,整个垃圾库采用负压通风设计,垃圾臭味不会外溢,而是通过风机送至焚烧炉内,帮助生活垃圾充分燃烧。在渗滤液处理站,生活垃圾中的水分经渗滤液收集系统收集至此,经过处理后,污水将变成发电厂的循环冷却水,实现发电厂污水零排放。
参观完整个生产流程,刘翔告诉记者,发电厂管理严格、设备先进、环保高效,真正实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其中,生活垃圾渗滤液经过专业处理后,变成了可循环用水;焚烧后的炉渣被进一步综合利用,加工成环保砖等材料;飞灰采用“水泥+固化”工艺进行螯合,烟气则通过多重净化工艺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刘翔说:“科技与环保结合,生活垃圾在这里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泸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拥有3台500吨/日的机械炉排焚烧炉,垃圾日处理规模为1500吨,从2015年投运至今已累计处理生活垃圾337万吨,每年向国家电网输送电能约1.7亿千瓦时。在这里,生活垃圾从被丢弃的废弃物变成了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电能,不仅解决了城市垃圾处理难题,更描绘出循环经济发展的美好蓝图,为我市建设“无废城市”提供了生动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