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鸿 本报记者 刘墨
八十载栉风沐雨,八十载薪火相传。泸州市兆和学校历经“1945年-2004年风雨兼程、2005年-2018年锐意进取、2018年至今破茧成蝶”三个阶段,如今这所承载着两江文脉与艺术底蕴的学校,在“携大江浩气,谦和至真办教育;承兆和精神,翰墨丹心铸名校”的理念下,走出了“文化立校、艺术育人”的特色育人之路。
党建引领强根基 匠心铸魂育新人
兆和学校诞生于1945年的“联立保校”,历经“市七校”“下大街学校”,1971年开办附属初中,1978年为纯初中学校“泸州十二中”,学校小学部并入劳动街小学,2005年小学部迁回原校址并重新更名为“下大街小学”,2018年再次增设初中部,因毗邻水墨大师蒋兆和故居,故更名为“泸州市兆和学校”。蒋兆和“为民写真”的艺术初心,以及“徐蒋体系”的人文底蕴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基因。
80年来,学校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构建“党建引领+教育匠心”模式,创新党建载体,形成“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活动体系。联动思政育人,以党建带团建、队建,开展“强校有我”拓展训练、“星空家长夜校”等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师生血脉,筑牢信仰根基。
学校2025年“匠心兆耀 代言有我”党建品牌入选泸州市学校第二批党建工作品牌优秀案例;“我为兆和代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师生们的内驱动力。
深耕教学提质量
师资内核强支撑
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学校始终以“精品初中,一流小学”为目标,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已建成“结构优、素养硬、活力强”的师资梯队:现有中高级教师职称的占比超70%,覆盖全学科;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达32人,形成“资深领航、中年中坚、青年奋进”的格局。为激活师资潜力,学校构建“骨干帮带、师徒结对、全员成长”培育体系,一支兼具经验与活力的队伍,是学校品质传承的核心底气。
学校将教师专业发展列为核心战略,整合内外资源赋能成长:借力省教育厅、民盟省委会帮扶,深化与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构建“高校+中小学”师资培养共同体;与民盟市委会对接,选派骨干教师赴上海静安区,聚焦“培育时代新人”,围绕心理教育家校社协同、AI智能教学等前沿议题,参与培训。同时,常态化开展“兆和师说”研讨、“名师示范课”“优质课”观摩等品牌教研活动,推行“人人有科研、个个能攻关”机制。近年来,学校凝练出了“教研相长、德艺双馨”的团队文化。
在80年办学征程中,学校始终以“强质量”为核心,教学成果与科研实力双线并进,彰显优质教育底色。学校自2018年开设初中部以来,连续4年获评泸州市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学校,连续15年斩获龙马潭区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特等奖,并依托现代化设施,建设高效课堂。学校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世界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义从这里启航;优秀学子梁潞霜、卢鑫瑞考入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更高水平的平台上续写华章。
学校着力构建人人有科研、全学科有科研的科研体系。承担省级重点课题《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编程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自制教具发展初中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行动研究》两项,申报省级课题《联动育智 融合至美:基于蒋兆和艺术人生的中小学美育创新实践研究》1项,市区级课题同步开展,研究方向涵盖“五育融合”、家校社协同育人、学科教学等。
特色育人显锋芒
墨韵四牌绽芳华
立足兆和文化基因,学校构建“墨韵四品牌”体系:形成春有“科技慧人”“书画塑人”,秋有“经典启人”“合唱冶人”,以校本课程为核心、活动为载体,实现美育与智育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学校文化育人成果显著:国家级、省级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团体一等奖10余次;《拜谒蒋兆和》作品获省级原创历史剧一等奖,今年入选泸州市“书香校园”;《奔跑吧,张小明》作品获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学校星空合唱团登上四川交响乐团音乐厅,唱响天府云端新年音乐会,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展示平台;“蒋兆和文化传习工坊”获四川省第三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二等奖;《阿里郎》等作品获市中小学乐器合奏评比一等奖;连续多年获评泸州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发起的区级品牌活动“兆和杯”书画传习大赛已举办三届,300余件作品亮相泸州市博物馆。
创新办学拓维度
协同育人开新局
学校以“五育并举”为核心,以创新办学为突破,构建开放融合的育人生态,深度挖掘蒋兆和文化,建成“兆和文化传习基地”,成为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蒋兆和艺术研究院传习基地、四川师范大学美术书法学院实习基地、四川交响乐团附属小学艺术联盟学校、龙马高中书画特长生生源基地;与蒋兆和故居陈列馆、泸州市博物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高校+中小学+陈列馆”三方联动模式。2024年-2025年暑假,联合四川师范大学开展两期书画营,惠及400余名学生。
2023年初,在民盟泸州市委会协调下,汇聚企业家、校友力量设立“兆和奖学金”,涵盖文采奖、健儿奖、音乐之星、神笔奖、科技之星、未来之星、勤劳之星、自然之星、园丁奖9类。2023年-2024年,两届奖学金评选惠及学生120余人,评优活动鼓励教师60多人,推动学校个性化人才培养。
继往开来谋新篇
砥砺奋进启征程
站在80年节点上,学校锚定“特色更鲜明、质量更卓越、品牌更响亮”目标,擘画未来五年蓝图。学校将继续深化特色教育内涵:落实美育浸润,举办书画、经典阅读等特色活动,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升级科技教育,建设创客空间,打造“艺术见长、科技赋能”育人品牌。推进师资高质量发展:实施“名师培育工程”,通过培育区域学科领军人才,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价值实现同频共振。深化校校合作与家校社协同,邀请校友、专家参与学校建设,完善校园硬件设施,让“志行四方,墨彩人生”的校训融入每一位学子的成长轨迹。
八十年弦歌不辍,半世纪兆和情牵。兆和学校将始终秉承蒋兆和先生“直面人生、为民写真”的追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耕素质教育,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