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强 本报记者 刘墨
长期以来,泸县一中学区以精准定位为帆、资源整合为桨、创新实践为舵,破解农村学校发展难题,学区内各学校虽校情多元但目标一致:努力用实际行动诠释“有活力、靓特色、高质量”的教育追求。
挖掘特色办学潜力 构建“精而暖”教育模式
泸县一中引导学区内各学校将“小班化”办学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方法,积极构建“精而暖”的教育模式。各校充分依托自身资源,挖掘特色办学潜力,聚焦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努力实现“规模减小、质量提升”的办学实效。
目前,学区内11所乡镇学校在特色办学方面的路径愈发清晰,正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的生动局面,同时依托“学区制治理”和“教育共同体”两大平台,最大限度整合区域内外教育资源,为学校发展持续赋能。2025年,学区统筹推进“头雁领航”计划,选派15名学科带头人开展跨校定制式送培活动,覆盖多门学科,切实缓解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研修“孤岛”问题。
加强教育共同体建设
积极引进优质外部资源
泸县一中学区以4所共同体领航校为牵引,强化城乡教育融合,累计开展送教活动22课时,并安排9名乡镇青年干部、教师赴领航校跟岗学习,有效促进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学区内各学校积极推行管理“微创新”,激发校园内生动力。通过推广“有才小老师”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结构转型;实施“我要开门课”校本课程计划,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试点“清单式德育”,将抽象德育主题转化为具体行为指引。同时,动态更新大课间活动内容,增强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
推进“五育”融合体系建设
面向未来,泸县一中学区将继续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德艺”双修,全面加强教师理想信念与师德师风教育,完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师德失范行为坚持“零容忍”。深化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动集体研修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着力打造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化”与“课程思政化”双向融合,在全学区推行学生“清单式德育”和教师“清单式思政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全过程,真正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学区及各学校还将积极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推动“五育”实践活动可视化、成效化、常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