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娟 王颜龙 本报记者 曾臻
秋日的纳溪区丰乐镇,一派产业兴旺的繁忙景象。在皂角村的秸秆综合利用中心,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的笑语交织;连绵的雷竹基地里,翠绿的竹笋破土而出;成片的猕猴桃园中,果实挂满枝头。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都与一条独特的“工会链”紧密相连。近年来,纳溪区总工会创新工作模式,将服务触角深度嵌入乡村产业发展,用坚实的“工”力量,为当地农民串起了一条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致富链。
建强组织阵地
务工群众有了“新娘家”
“以前打工要往外跑,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能挣四千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在纳溪区丰乐镇皂角村的秸秆综合利用中心,村民李大春一边麻利地打包青储饲料,一边诉说着身边的变化。这一变化的起点,正是纳溪区总工会与丰乐镇总工会携手,以工会服务串联乡村产业链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纳溪区总工会以“小三级”工会建设为抓手,将组织网络延伸至乡村产业的“末梢神经”,实现丰乐镇1个社区、11个村及辖区企业工会全覆盖。通过“工会链”串联“产业链”,工会将工会驿站、职工之家等阵地,与雷竹种植基地、猕猴桃园、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同步规划建设。在皂角村职工之家,就业咨询台、技能培训室、权益调解角一应俱全,农民工可享受“一站式”服务。
精准赋能提质
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
有了阵地,更要有产业赋能、提升职工的真本事。纳溪区总工会深知,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丰乐镇的猕猴桃种植园里,“云溪工匠”杨刚被果农们团团围住,他带来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像这样的技术培训,纳溪区总工会已组织了20余期,内容涵盖猕猴桃种植、雷竹栽培等多个特色产业。精准的培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带动82户农户种植500余亩猕猴桃,实现户均月增收2000元。在马村的雷竹基地,专业的栽培技术培训使竹苗存活率高达95%,目前千亩竹林已带动60余人灵活就业,户均增收超万元。
除了技术赋能,工会还在政策对接上展现担当。2022至2025年,在工会等多方努力下,皂角村向上争取项目资金500万元,建成了3000平米的秸秆综合利用中心。这个中心不仅吸纳了周边50余名农民工就业,将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转化为青储饲料和有机肥,还形成了“秸秆换肥料”的绿色产业循环,让周边产业和村民在降本增效中受益。
链接产销资源
助农产品打开“新市场”
产业兴旺,关键在销路。如何让优质的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纳溪区总工会主动当起了“推销员”和“链接者”。
“多亏工会的‘纳工带纳货’活动,我们的雷竹笋卖到了成都、重庆等地!”马村一种植户激动地说。纳溪区总工会联合工商联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整合经开区工会联合会、网络直播行业工会联合会等资源,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线上,依托直播平台带货,让特色农产品“触网上云”;线下,积极对接商超市场,拓宽稳定销售渠道。
在促进就业方面,工会同样发挥着桥梁作用。通过“春风行动”,工会线下收集用工信息,联合人社部门举办招聘会;线上则依托“川工之家”APP、纳溪工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精准推送岗位,实现“靶向化”就业帮扶。据统计,仅丰乐镇马村的雷竹基地,就通过工会牵线吸纳了100余人务工,人均增收3000余元。
从组织覆盖到技术赋能,从政策对接到产销链接,纳溪区总工会用一条完整的“工会服务链”,成功串起了分散的乡村“产业链”,架起了一座连接就业与振兴的“连心桥”。
下一步,纳溪区总工会将持续深化服务,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农旅融合等项目落地,让“家门口就业、产业链增收”的模式惠及更多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工会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