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5年10月23日

纳溪区 廉韵沁茶乡

□ 徐小鸽 本报记者 张婷

秋日清晨,薄雾轻笼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的万亩茶山,茶农张青挎着竹篓穿梭在青翠的茶园间,指尖轻捻,摘下一枚枚嫩绿的茶芽。

“以前采茶只为挣钱,现在村里常跟我们说茶里藏着‘廉’的道理,这茶叶就有了精气神。”张青的话,道出了纳溪区这片千年茶乡的变化——以茶为媒、以廉为魂,乡村振兴与廉洁文化建设在这里交融共生。

应势而建

让茶廉文化可感可及

2024年初春,一场围绕茶文化、茶产业与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专题调研在纳溪区展开。

当时,泸州市正在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整治,纳溪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到茶叶主产区护国镇梅岭村走访,收集到的意见直指当地发展痛点:“带孩子来研学,采完茶、炒完茶就没别的活动了,少了点文化味儿”“纳溪茶产业规模大,可茶文化讲不透、展不出”“梅岭村‘六村合一’后闲置的村办公室,能不能改造成展示茶文化、廉洁文化的地方?”

调研组发现,纳溪茶产业“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矛盾较为突出。作为“中国特早茶之乡”,纳溪茶史可追溯至《茶经》记载的“纳溪梅岭产茶”。如今,纳溪拥有31.5万亩茶叶基地、126家名优茶加工企业,茶叶年总产量达2.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89亿元,连续12年承办“四川茶叶开采活动周”,“纳溪特早茶”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茶与廉自古就紧密相连,但是纳溪茶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廉洁文化融入不足,既难以满足干部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制约了茶产业与研学、廉洁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

纳溪区纪委监委迅速向区委、区政府专题汇报,争取建设资金,确定以梅岭茶文化主题广场为核心,整合闲置村办公室、文化长廊等现有硬件,打造茶廉文化教育阵地。2024年5月,纳溪茶廉文化教育基地项目启动建设,2025年3月建成投用。

茶廉相融

让廉洁教育有声有色

“基地的每一处都藏着巧思,孩子们在了解茶史的同时,还懂得了要像茶一样修身养性、清白做人。”日前,纳溪区护国镇中心小学教师王颖带领学生到纳溪茶廉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后赞道。这份认可,源于基地“一馆、一廊、一山、一书”四大板块的精心打造。

“一馆”为核,讲透茶廉故事。由闲置村办公室改造而成的茶廉文化馆,以“千年茶意、君子廉行”为主题,划分为六大板块。馆内通过图文、视频、实物等形式,呈现中国历代茶论或茶廉故事、纳溪千年茶史、茶廉思想发展脉络,以及茶之品质内涵;五心茶室可开展茶艺表演、茶廉文化小课堂等活动,让“茶道即廉道”可感可触。

“一廊”为带,串联古今廉韵。60米长的茶廉文化长廊,以匾额、对联形式科普古今茶事、泸茶故事。26幅匾额展示“墨茶之辩”等茶人茶事;13副茶联古朴高雅,增添休憩乐趣。

“一山”为景,点亮廉洁底色。二月茶山是基地的户外体验区,万亩茶园间,清风亭、步道旁点缀“廉俭育德”等中国茶德小品标语,让廉洁理念与自然景观相融,不经意间打动茶农与游客。

“一书”为记,留存茶史记忆。茶文化广场上的“泸茶十二卷”石刻墙,以时间为轴记录纳溪特早茶发展历程,暗含“坚守品质、传承匠心”的廉洁寓意。

“基地设计以茶廉相融为理念,我们邀请专家深挖茶廉文化、泸茶文化,让廉洁教育不空洞。”纳溪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的每一处设计,都在追求“茶廉共生”的意境,让人们在采茶品茶赏景中受教育、明事理。

润物无声

让清风正气更加充盈

“作为农业系统干部,要明白‘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道理,耐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日前,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关键岗位党员干部走进茶廉文化教育基地,该局机关党委书记王晓兰参观后感叹道。此前,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系统有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被查处,这次有针对性的廉洁教育让在场干部深受触动。

自2025年3月开放以来,纳溪茶廉文化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成为开展廉洁教育、研学活动的热门场所,不同群体都能在这里体会到“廉洁感悟”。

对梅岭村而言,基地建设与乡村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最难的不是种茶,而是播撒文明。”梅岭村党委书记胡学丰说,依托茶廉文化,村里评选出32位道德模范,老支书手写的《梅岭村规》陈列在村史馆里。今年,梅岭村成功获评全国文明村镇,藏着茶廉文化滋养的文明底蕴。

茶廉文化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多,茶叶销量攀升,农家乐生意红火。“以前市民采完茶就走了,现在能耍的地方多了,我家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农家乐老板赵虎笑着说。

“把基地建在纳溪特早茶核心区,就是要让不同群体都能在茶香中感受廉洁力量,将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纳溪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丰富茶廉文化内涵,让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涵养清风正气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