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5年10月23日

矛盾调解成功率100%,业主满意度96%——

泸县党建领航赋能小区治理

□ 刘萍 陈杨 本报记者 曾臻

近年来,面对环境脏乱、纠纷频发等治理难题,泸县玉蝉国际城小区探索形成“党建领航、三治融合、服务下沉、长效赋能”的小区治理新模式,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治安案件“零发生”、业主满意度96%,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县级样板”。

党建引领

构建“县级协同”治理中枢

泸县县委组织部牵头,联合社工、住建等部门,将党的建设深度嵌入小区治理全链条,推动组织体系、议事机制、党员作用“三维升级”,筑牢治理“红色根基”。

在玉蝉国际城小区率先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同步推动住建部门指导业委会、物业企业建立党组织,推动小区党支部委员与业委会、物业企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交叉任职比例达60%。创新“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三级联动机制,74名党员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建立“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议事协商机制,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司法局派员参与指导,今年以来召开联席会议12次,成功解决物业选聘、公共收益使用等重大事项2项。

推行党员“双报到”和“一名党员一栋楼”红管家制度,组建由政法干警、司法调解员、社区工作者参与的“政策宣讲+法治宣传+惠民服务”3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民情收集、夜间巡防等志愿活动150余次,完成群众“微心愿”50余个,服务居民1500余人次,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三治融合

打造“县级统筹”治理体系

在泸县县委依法治县办的统筹下,县法院、县司法局、县民政局等多部门协同,系统推进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县级治理标准。

泸县法院、县司法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联合在玉蝉国际城小区建成集法官工作室、调解室、法治讲堂等功能于一体的“红邻·馨空间”法治阵地,健全小区“1+3+N”组织体系(“1”即小区党组织,“3”即小区自治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N”即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自治力量),组建由派驻法官、法律工作者组成的12名专业调解员、3名法律明白人构成的调解队伍,运用“枫桥经验”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起,调解成功率100%。建立“玉蝉国际城小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清单”,通过“部门+社区+群众”模式,县级部门定时定点为小区居民提供各类法治宣传和服务,试点以来,开展“法娃普法展”“法官公开课”等法治宣传活动20余场,发放普法资料1500份,居民法治知晓率达90%以上。

玉蝉国际城小区深入开展“最美家庭”“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设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元宵包汤圆”“文明祭奠”等活动,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定期开展扶老爱幼、帮困助残等志愿服务,累计服务50余人次。

此外,该小区修订完善居民公约、楼栋公约和自治章程,建立“居民提议—业委会商议—居民大会决议”的县级标准化议事制度;通过“有事来协商”“三方圆桌”等协商机制,成功解决了地下室消防管道修缮、电梯排风管道维修、普惠托育阵地建设等3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业主满意度达96%。

服务落地

提升治理温度与质感

以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玉蝉国际城小区统筹各方资源、优化服务机制,推动治理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切实增强小区治理的温度与质感。小区系统推进智慧安防,安装高空抛物监控16个,规范充电棚建设,实现治安案件“零发生”;盘活600平方米架空层,打造法治“馨空间”,提供法律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累计服务4000余人次;创新设立“小区共享发展金”,累计投入20余万元,为治理工作提供持续保障。

泸县以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协同共治为目标,推动资源下沉、服务提质,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