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5年10月23日

医保,为“万一”撑起保护伞

□ 本报评论员 孔芒

又到一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集中缴费期。面对每人数百元的费用,我市部分村民犹豫再三。特别是家庭成员多的农户,难免感到压力,甚至产生疑虑:“年年交钱从不生病,这钱是不是白花了?”这样的想法在农村颇有普遍性。

这种疑虑恰恰忽略了一个根本事实: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分立,到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其制度设计的初衷,正是为了化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医保的价值不在于日常小病的报销,而在于无法预料、足以压垮一个家庭的重大疾病降临时,能够为家庭撑起一把保护伞。正如我们不能因为今日晴朗就质疑屋顶存在的意义,医保的价值恰恰体现在那“万一”的时刻。

全国全民参保宣讲员、泸州市纳溪区太和村党总支书记钟传杰讲了个案例。村里一个五岁幼童不幸罹患白血病,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的欣慰之余,高达7万余元的医疗费用却让这个普通农家陷入困境。关键时刻,基本医疗保险发挥了作用:直接报销53903.59元,个人仅需承担16543.01元。医保不仅缓解了经济压力,更守护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当前居民医保参保工作面临困境,根源在于部分群众对医疗保险本质认识不足。居民医保的核心在于“无病时我为人人,有病时人人为我”。这并非简单的个人储蓄,而是通过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汇聚成保障基金,实现社会互助共济。持续缴费,正是持续参与这种互助机制的直接体现。

要让百姓心甘情愿参保,需要在宣传和服务两端共同发力。一方面要运用典型案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算清健康风险账、经济得失账;另一方面要优化服务体验,通过“就近办”“掌上办”“一站式服务”提升办事便捷度。

有人认为每年缴医保费“没用到就亏了”,这个观念需要转变。医保如同汽车的安全气囊——我们永远不希望它启用,但关键时刻的及时启动却能挽救生命。破解参保难题,既需要群众转变观念,更需要基层干部主动作为,通过精准宣传和贴心服务,推动从“被动参保”向“主动参保”转变。唯有如此,这项惠民政策才能在基层深深扎根,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安心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