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露 本报记者 曾臻
9月29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与北京市星火实业、宁波联邦昌运国际贸易等12个项目集中签约,涵盖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多个领域,为片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批签约项目质量高、市场前景广阔,与泸州综保区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区港联动科科长陈振欲介绍,这批投资主体不仅有服务军民保供、民生保供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国有企业,也有深耕全球加工集采的民营企业。
瞄准目标, 抢占未来赛道
今年以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川南临港片区如何以职能优化激活发展动力、吸引企业集聚?答案是:坚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软实力”,启用“管委会+专业公司”创新措施来托底。
“改革后,管委会人员精简、机构精简,轻装上阵;再由专业公司发挥国有企业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具体实施操作细节。”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聂和平介绍,片区正按照“全域自贸、综合保税、跨境电商、区港联动”新定位,聚焦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融入国家、省级、市级发展大局,力争三年实现“满园满产”,奋力建设泸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承载地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核心区。
改革发展效果显而易见。
“在项目推进中,川南临港片区积极协调解决各种难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泸州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决心。”特意赶来参加签约的北京思创联盈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说,选择在此投资,既安心又舒心。
陈振欲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主要领导带队到上海、广东、浙江、北京等地招商引商,先后拜访对接中粮集团、川商投集团等企业和商协会40余家,已形成重点在谈项目18个,为后续发展储备充足动能。
枢纽升级, 链接全球资源
改革落地越扎实,市场主体信心越强。
此次签约的宁波联邦昌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正是看中泸州的枢纽优势与开放平台。该公司负责人孙崇龙说,企业主营业务为进口肉类国际贸易,业务范围涵盖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余家上游屠宰分割厂,年冻品进口量超过10万吨。此次签约将整合泸州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功能开展进口肉类国际贸易业务。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进口肉类4000吨,实现进出口值10亿元,助力泸州综保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枢纽建设引领,深化区港联动,是川南临港片区链接全球资源的关键抓手。今年以来,川南临港片区用好泸州港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创新推出“进境粮食中转仓换装换运联动监管”等改革举措,增设1.6万吨库容,有效解决了进境粮食中转仓库容不足问题,大幅缩减进境粮食滞船滞港时间和费用问题。1至9月,泸州港预计完成综合集装箱18.67万标箱,同比增长10.02%。
下一步,川南临港片区将继续以外向型产业经济为核心,加快做大“综合保税”规模。其中,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先进材料等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水运开放优势的“保税+”特色产业,加快做大加工贸易实体产业经济体量;以特色消费业态培育为抓手,加快做强“跨境电商”品牌。围绕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决策部署,实施跨境电商消费场景创新培育行动;进一步加强与重庆美圆多泸州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对接,引入具备产业链资源的专业化运营项目;以建设大宗商品枢纽为目标,加快提升“区港联动”效能,开发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外贸通关信息化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