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嘉 周仿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梁武帝萧衍,是梁朝的开国皇帝,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西汉开国名相萧何二十五世孙。梁武帝萧衍活了86岁,在位4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长寿皇帝,历史上称他“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萧衍政治头脑清醒,处理大事果断;既有军事才干,也懂用兵之道;治下既有令人称道的成功,更有让人惋惜的失败。他晚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上的种种失策,导致了南梁王朝由盛转衰,自己也不可思议地由开国之主变成了亡国之君,最终竟卑微屈辱地饿死在叛将侯景的囚室里。
对这样一位一生跌宕起伏、反差巨大的历史人物,唐朝诗人罗隐有一首颂扬诸葛亮的著名诗篇《筹笔驿》,诗曰:“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年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毛泽东以此诗中“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句评价梁武帝,其中有对他前期英雄业绩的首肯,但更多的是对这位悲剧性帝王因后期执政失误而导致“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惋惜与感慨。
南朝梁代从肖齐政权手里接过来的巴蜀之地,分为梁、益二州,下设52郡、200余县。此外,还有相当数量只有官府而无土地的荒郡侨县。梁武帝登基后,无法容忍这种状况继续存在。为了让官吏和高门士族、地方大姓们既有官可当,又能够更好地为他的王朝收取租税,大刀阔斧地把梁、益之地增划为22州、73郡,郡下的辖县相应增加。与此同时,侨郡侨县和那些有名无实的荒郡、荒县,也被全部撤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梁武帝在江阳郡的基础上建置泸州,州下管辖江阳郡,郡下分设3县1戍:
泸川县——旧名江阳县,与州、郡同治,即今泸州城;
汉安县——治所在今江安县城(后迁纳溪区大渡镇下方);
绵水县——治所古名锦衣镇,即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今名永宁河,从云南镇雄县境内流来,在今日纳溪城下汇入长江。
安乐戍——治所在今合江县城。
当时泸州的管辖范围,大体相当于今日泸州市(三区四县)和江安、富顺以及贵州省的习水、赤水、仁怀和毕节、大方诸县一带。这种管辖范围的确定,有利于军事上控锁长沱两江与滇黔边面,有利于保障成都通过长江与荆湖地区的交通往来,发展航运和商业贸易。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和讨伐生僚。
僚人是成汉国主李寿招徕入川的古代少数民族。四川盆地南缘的宜宾、泸州、重庆(主要是南平地区)等长江沿线诸州,本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成汉国主李寿引僚入蜀,主要是想充实户口,征收租税。李寿死后,儿子李势继位,骄淫不恤国事,中外离心,因而失去对于入蜀僚人的控制。官修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记载:“诸僚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攻破郡国,为益州大患。”成汉国也就在这样内外交困之中灭亡。这时蜀中原有居民已经逃亡殆尽,“山险之地多空,僚(人)遂挟山傍谷”而居,东晋王朝力不能制,只好采取羁縻政策。南朝刘宋和肖齐王朝,也只好沿袭东晋的这种羁縻政策。远在深山,不向官府交纳租赋的僚人,被称为“生僚”。隋唐以降,四川境内僚人逐渐成为汉族封建王朝的编户,比照汉民减半交纳租税,成“熟僚”。肖梁王朝处于僚人从“生僚”向“熟僚”转化的过渡时期,妥当处置僚人问题,是保持社会安定的至关重要之举。建置泸州,州城就在长沱两江汇口处,也是为了加强对于泸南山区“生僚”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