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波
深秋薄暮,晚风携着凉意漫过操场,几个孩童追跑嬉闹的身影里,一曲稚嫩的歌谣忽入我耳畔:“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呀……”这熟悉的调子缠上耳畔,恍惚间,我的思绪已乘着晚风,飘至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十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小时候,总盼着过节,能吃上些美味,尤其中秋的月饼更是心头的执念。那时奶奶告诉我,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猜灯谜、画兔爷等;长大后,我才明白,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大节,一轮圆月悬天,藏着华夏儿女对故乡的牵念、对亲人的惦念,也装着对丰收的期盼、对岁月的柔肠。而“月饼”之名,最早见于宋代《梦粱录》与周密《武林旧事》。《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苏东坡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诗里:“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这枚圆饼里藏着岁月滋味。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又被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月饼成为中秋节的标配,倒藏着一段旧史。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听姥姥在灯下讲,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困难。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里,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响应起义。起义那天,各路起义军如星火燎原,闻风而动,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之余连忙传下口谕,将中秋节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给群臣,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给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的“法定”食品。此后,月饼成为亲朋好友间的馈赠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是故乡明。过去,八月十五晚,泸州人的中秋祭月很是讲究:摆月饼、供茶、上香、撤供乃至分食月饼等全是家中主妇的事,男性只是陪祭而已。且担任主祭的女性必须要穿上新的衣服或裙子、花鞋,以讨得女神的欢心,求得全家平安。老辈说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说法,说是嫦娥在广寒宫里待久了,每天只看着吴刚,久而久之,脾气变了,见了男人很害羞,因此中秋祭月就成了主妇们的专属事。
八月十五月儿圆,月饼是月亮的味道。在我的家乡泸州,中秋节前两日便热闹起来。男人们扛着竹篮上街,割肥瘦相间的肉,挑红透的果子,为祭月备足食材;女人们则扎进厨房蒸月饼,这是她们一年里最显手艺的时刻。面粉要选最细的,蒸出的饼才松软——大月饼一个占满蒸笼,小月饼则五个八个挤在一起,有的捏成龙形,有的刻成兔样,牡丹、菊花、梅花在指尖绽放,再搽上鲜亮的食色,摆在案板上,竟像一件件玲珑的艺术品。还有些心灵手巧的妇人,会贴上蟠桃、小蛇的图案,盼着月神保佑,早日添个胖娃娃。晚上,一轮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尖上悠悠升起,柔柔的银辉洒满大地之时,也就是祭月、赏月、玩月的时候了。人们在院子里摆上供桌,点上香烛,献上月饼、果子,遥祭悬挂在浩瀚宇宙里的那一轮银盘。祭拜毕,主妇便按实有的人数切月饼、分西瓜,给离家在外的亲人也分上一份,放在供桌上,把牵挂也揉进了团圆里。月光洒落,秋风轻盈。一家人沐浴在如银的月光下,谈笑风生,蛐蛐儿不遗余力地在墙角卖弄歌喉。这夜晚,给人间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温馨。
“八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皆团圆”,我庆幸生命中有这样的夜晚。中秋节过后,泸州人便收起赏月的闲心,一头扎进秋收的忙碌里,打碾、冬储,把中秋的甜悄悄藏进接下来的岁月绵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