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亚琴 李荣泰 见习记者 刘露
9月26日,第四届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在泸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地标博览会以“强化地标赋能·惠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为期三天。多年来,我市坚持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在保障参展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方面,我市有哪些做法?在地标博览会期间,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
以地理标志为抓手
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地标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搭建起泸州特色农产品走向广阔市场的桥梁,让更多消费者认识、青睐“泸字号—土特产”,更让这些优质农产品突破产区局限、深度融入市场,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与核心竞争力。“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光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我市以地理标志为抓手,不断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我市聚焦川南糯红高粱、泸州桂圆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持续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格局。荔枝、桂圆面积产量稳居全省第一。
以标准认证为支撑,助力产品品质提升。积极引导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目前全市相关认证产品已达165个,产品品质持续优化。
以品牌融合为路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将其与特色节庆、餐饮美食深度融合,常态化举办茶叶开采周、荔枝节、龙眼节等活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纳溪特早茶综合产值突破89亿元,泸州桂圆品牌价值超14亿元,合江荔枝品牌价值超12亿元,远销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纳溪特早茶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打通市场渠道
让更多地标产品出口
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品质和地域特色。如何保障参展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主任王中敏告诉记者,市市场监管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商务会展局等在展会现场设立知识产权一站式保护工作站。展会期间,工作站派驻人员,现场开展驻点宣传、驻点监管、驻点服务;组织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执法,严厉打击擅自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冒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等行为。联合成渝地区19个市(州)、县(区)政府发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城市协同”,促进地标产品互认共保、互惠流通、共同发展、品牌推广。结合“春雷行动”“铁拳”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将地标用标行为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范围,强化检验检测、标准管控和地理标志使用监管。
如何帮助地标产品打通市场渠道、提升品牌价值?王中敏说,一方面搭建发展平台,开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标馆,汇聚超过300款成渝地区地标精品,充分发挥我市云贵川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吸引100余家区域企业参展四川重庆馆,共建地标产业贸易集散中心。另一方面,畅通对接渠道,构建“网红+地标”模式,借力达人效应,打造地标产品长效销售通道。设立“采购商服务中心”,提供从注册、交通、住宿到商务洽谈、翻译、签约等“一站式”专业服务。同时,以“酒城优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加强品牌宣传,让“泸字号”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持续提升,完善通道体系,让越来越多泸州优质地理标志产品出口海外。
提升展会国际影响力
促进地标产品跨境贸易
本届博览会突出国际性、融合度、强供需等,为促进地标产品国际交易与合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泸州将如何持续做强地标博览会?泸州市博览事务发展中心主任魏蓉蓉表示,我市将持续优化流程服务,进一步提升地标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产业带动力和品牌辐射力,持续赋能国际经贸合作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我市将持续优化流程服务,进一步提升展会的国际影响力、产业带动力和品牌辐射力,持续赋能国际经贸合作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动成果转化提升,建立意向订单跟踪机制,更新参展商、采购商数据库,组织线上线下对接活动,推动展会意向转化。引入“共享直播”等新模式,为企业提供直播宣传推介。
持续推动专业水准提升,用好各方资源,开展高质量招展组展;聚焦供需对接,广泛邀请优质采购商参会;发挥激励政策效应,探索收费参展模式,拓展赞助合作渠道。
持续推动特色消费提升,整合酒、茶、果、药、竹等泸州特色地标资源,开发药膳、竹编文创礼盒等地标衍生产品,打造一批地标美食体验店、地标文化民宿、地标主题街;举办地标文化创意大赛等特色活动,丰富“夜宴·泸州”内涵,培育更多集消费、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地标消费新IP。
持续推动经贸合作提升。巩固主宾国邀请合作机制,推动更多国家设立主题馆,吸引更多国际产品入驻,邀请更多国际参展商和采购商参会;建设面向全球的地理标志产品线上交易平台,促进地标产品跨境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