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兴
立夏时节,细雨绵绵。在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景区伞里古镇,收藏着一把把竹香晕染、桐油飘香的油纸伞。这些油纸伞不仅是泸州诗意画卷的符号,还是国家级非遗瑰宝。
5月7日,由江阳区税务局和龙马潭区税务局联合主办的“税动青春 探寻非遗”活动在分水岭镇举行,一支由泸州职业技术学院10名大学生代表组成的税收普法志愿者小分队,前往探寻泸州油纸伞背后的故事,并通过场景体验、案例分享,让税收普法走进国家非遗技艺。
走近非遗,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自明末清初传承至今,泸州油纸伞以“穿线三千、开合万次”的匠艺闻名,其伞骨选取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伞面覆以桐油浸泡的手工棉纸,一笔一画勾勒出的梅兰竹菊,皆是匠人指尖流淌的巴蜀风骨。
在江阳区董允坝村油纸伞工坊,年近古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现场演示制作伞柄处的竹制机关,并讲述他的传承故事。“我从小开始学习油纸伞制作,油纸伞的几十道工序贯穿了我的一生。这门手艺急不得,每一步都要慢慢来。你们看,伞骨开关是油纸伞能开合的关键,想要达到‘万次开合’,这个开关的制作就不能马虎。”“把开关装进去,只完成了一半,还要用工具修整,使其光滑平整。”毕六福一边介绍,一边把学生和税务干部引到工作台前,取出一卷卷蚕丝线说:“穿线成网,是油纸伞的‘经脉’。每把伞需穿行3000次,线头误差不可逾半寸。”在演示完一遍网线流程后,他邀请大家上前体验。带着好奇的心情,学生李新月左手拨动着竹条,右手拿着竹筒网线学习制作,看似简单的工序却频频打滑,不好掌控。“我之前只觉得油纸伞很美,今天体验了制作过程,才知道油纸伞美丽的背后是匠人师傅们几十年的血汗和坚守。”她感慨道。
同频共情,分享“税收+油纸伞”案例
在学生们零距离体验油纸伞制作流程后,税务干部陈朗适时以一把油纸伞为例,向大家分享了一个“税收+油纸伞”案例。
“我们假设这把伞的材料成本价为100元,这些材料适用的增值税税率都为13%,那么这把伞购进材料的价税合计就为113元。然后,将这把伞卖出去,销售不含税价格为200元,销售时增值税税率13%,价税合计为226元,这个226元就是零售价,其中按照销项税26元扣除进项税13元后,实际上这把油纸伞在本次销售中需要缴纳的税款仅为13元。若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00万元,还能享受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半、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算下来,一把油纸伞的实际税费就更少了。”案例通俗易懂,让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了油纸伞从制作到售卖环节所包含的税收业务。
随后,学生们纷纷提问:当非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物流费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怎么计算,又该如何抵扣?当工坊开设研学体验项目,这种服务要不要进行纳税?……一把把油纸伞引导着学生们对税收工作有了更直观的思考。“原来税收工作不是一长串冰冷的数字,而是守护文化火种的重要力量。我今天学到许多知识点,真的是受益匪浅。”学生付冰冰说。
赋能传承,以“税”代笔助乡村振兴
税惠非遗,助力传承。“上个月泸州分水油纸伞再度绽放于日本大阪世博会,那份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前些时日为演员刘亦菲量身打造的油纸伞又掀起网络热潮。能让泸州油纸伞在新时代焕发灼灼光华,所有艰辛都化作了传承路上最甜的甘露。”毕六福说。
泸州市江阳区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陈平说:“传承千年油纸伞技艺绝非易事,幸好有国家为非遗传承撑起保护伞,文旅、财政、税务等多部门联动护航。其中税务干部化身‘非遗管家’,从耐心讲解税费政策、手把手辅导电子发票开具全流程,到指导享受税收优惠,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让我们在发展传承非遗的道路上更有信心。”
近年来,为助力非遗产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市税务部门聚力打造“千村万组”税费服务便民点,将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的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2021年至今,泸州市江阳区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共计享受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半、小微企业减免所得税、免征残疾人保障金等税费优惠近30万元。
“今天的收获太多了,不仅体验了非遗油纸伞的制作,还学到了很多税收知识。我感受到国家在保护非遗和传承非遗方面的决心,也明白了一门非遗传承的不容易。”学生罗星梦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