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四川泸州,依然春意盎然。在泸州老窖黄舣酿酒生态园智能包装中心内,生产线两侧的机械爪精准地抓取着流动的酒瓶,在空中划出流畅而美丽的弧线,有序完成灌装、封盖、贴标等工序……最令人震撼的是,5条高速自动化生产线平均以每小时1.5万瓶的速度运转,24小时不停地生产。作为全国白酒行业首家“灯塔工厂”,它的投用不仅彰显着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更凝聚着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前景创新团队”在智能灌装技改项目过程中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智慧与汗水。
历经6年攻坚,该团队最终按照“灯塔工厂”标准建成了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实现了灌装速度最快、质量检测最严、智能化水平最高、数字化水平最高、技术创新最多“五个行业之最”,获评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并助力公司获评行业首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 刘传福
A
挑战不可能 勇闯行业“无人区”
酒以城名,城以酒兴。发源于长江上游的泸州老窖,是在明清36家古酿酒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国有骨干酿酒企业,拥有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和1573国宝窖池群“活态双国宝”,蝉联五届中国名酒,有着“浓香鼻祖、酒中泰斗”的美誉。
2016年,泸州老窖积极响应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号召,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目标的黄舣酿酒生态园项目全面启动,开启了智能化酿酒生产建设。然而,包装还依赖传统手工,迫切需要智能化升级。
2017年,公司投入1.45亿元资金开展智能灌装技改项目,并将这一重大任务交给了供应链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徐前景,要求成立智改团队开展两条自动化生产线试验,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随后,公司从包材、酿酒、销售、供应链部门中抽调10多名党员和技术骨干人员,在徐前景的带领下,组成智改团队,正式启动技改项目。
“现在啤酒、饮料的包装技术成熟,能否直接买现成的生产线来用呢?”但团队发现,国内啤酒、饮料的智能包装都是光瓶,而白酒智能包装不仅涉及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的研发,还涉及装盒、成品码垛等复杂工艺,完全是“无人区”。
徐前景带队到国外,试图与两家国际顶级公司合作。但是,一家因为技术难度高直接拒绝,另一家勉强答应但要求降低技术指标,还开出一条生产线1.3亿元的天价。而且在参观过程中,国外企业以保密为由,要求团队成员不得下车、不得拍照、不得停留。这让团队深受刺激,最终选择放弃。
技改从哪里入手?团队一度一筹莫展。徐前景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创新只能靠自己。他暗自发誓,就算摸着石头过河,也要攻克这项技术。
面对行业无经验可借鉴、无样板可参考、无专业对口技术人员的“三无”状况,党支部通过开设“创新讲堂”、寻找党员“金点子”、选树“创新之星”等活动,大力推动跨界研学,全面提升团队业务能力。
“我们不是专家,但必须成为专家。”林俊伍、余锋、胡涛等队员通过书本、网络等多种渠道,恶补专业知识,比当年高考还紧张。
研发过程中,团队在展会上边学习边设计。为了设计出设备模型,团队从最基础开始学。看似简单的基础设备,团队反复画了一个多月,有些稍微复杂点的设备,甚至数月才画出来。
“自动装盒机最为复杂,白酒传统包装生产线60%的用工都在装盒环节,不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智能包装就是空谈。”设备负责人林俊伍介绍,装盒机展会上没有,他们就和设备厂商研究,先后组织开了上千次会议,绘制了上万张图纸,历经400余天日夜攻坚,终于完成了我国首台自动装盒机以及50余套设备方案的设计,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垄断,为厂家提供“个性定制”方案。
B
逆境不言弃 争做行业“匠心者”
2018年底,随着各类大大小小的设备如期到位,目标速度为1.2万瓶/小时的礼盒装特曲灌装线完成安装与单机调试,团队满怀喜悦和期待。
然而,当把50余套设备整线联调时,却状况百出。输送护栏划伤瓶烤花、高位输盖撞伤瓶盖、装盒机绞龙划伤礼盒……梳理的工艺问题多达98个。看着换下来的两大卡车设备,团队陷入绝望。
“一个问题刚解决,或者还没解决,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包装标准化负责人胡涛回忆,面对那么多的问题,“每个人都濒临极限,无数次想放弃,经常失眠,就算睡着了梦里也是机器的声音。”
“但是没有退路啊,我们是党员突击队,数智先锋必须冲锋!”徐前景回忆,“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压力特别大,因为目标是‘灯塔工厂’,是‘智能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入围企业也只有130余家。”
为重新燃起团队斗志,徐前景将团队更名为“前景创新团队”,以自己名字作“担保”,“亮”出党员身份,带头解决难题。
“我是党员我带头!”随后,党员们纷纷行动起来,围绕98个问题,根据类别认领“责任田”,做到人人领责,个个揭榜。那时候,徐前景带领团队吃住在车间,每天调试结束后,立即梳理“问题清单”,当晚讨论、当晚改进,确保问题“不过夜”。
解决导杆与传送带的夹角问题,是个难点。队员们以0.1度为单位调整上百次,往往钻到设备底下,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为解决输盖滑道划伤瓶盖问题,毛刺肉眼观察不易发现,他们就用手指一点一点去摸排,锋利的毛刺经常将手指划破,左手划破又换右手,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大到某些设备某些组件的更换、小到问题点位反复带料测试,他们一一都不放过。
最终,经过团队300余天夜以继日攻坚,98个问题都有效解决。2019年年底,两条自动化灌装生产线安全投入使用,而且性能稳定,一条生产线比国外报价节约了上亿元成本,成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C
创新不止步 点亮行业“新灯塔”
在两条自动化生产线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公司又按照“灯塔工厂”标准,建设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
按照公司规划,该项目投资21.36亿元,占地3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建设8条高速自动化灌装生产线,储存能力达2万个货位的包材自动化立体库,以及12万个货位的成品自动化立体库。
徐前景继续带领团队扛起这个重任。随后,基础建设、灌装线设备研发、成品立体库设计、包材标准化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全面展开。
面对极端天气和工地上交叉施工等重重困难,在项目建设中,“前景创新团队”实施“挂图作战”,将工期节点细化到每天,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技术攻坚,确保关键工序党员带头冲锋。特别是工期倒计时一百天关键节点,团队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实行关键工序“红黑榜”机制,比干劲、晒业绩,不断激发全员斗志。
项目建设你追我赶,一批重大成果先后出炉:基建负责人张焱,针对基建25米深的回填区,创新提高混凝土标号,加入钢钎维和防水剂,提升了混凝土的防潮、耐磨功能,让高质量的地基满足了高标准的荷载需求;包装标准化负责人胡涛,运用力学原理,有效解决了多类单品瓶盖瓶口标准化的问题,满足了智能产线批量高速生产的需求;立体库负责人王开利,运用仿真建模,确定成品立体库的设计方案……同时,利用核心逻辑算法,确保生产线上八个方向上万个酒瓶路口汇聚又不拥堵不“撞车”,实现了前端包材、中端生产线、末端成品全链条智能化。
“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世界搭建数字仿真模型,确定最佳建筑设计方案,推动公司供应链体系从1.0至4.0跨越。”徐前景介绍,2024年“灯塔工厂”正式投用,与数字孪生实现完美映射,与已投产的黄舣酿酒生态园实现无缝对接,实现白酒从生产、包装、仓储到物流配送一体化、智能化、信息化,为公司配套10万吨的包装能力和500万件的储存能力。
采访手记 >>>
白酒智能包装并非西方专属
泸州老窖建设的行业首家“灯塔工厂”,是白酒传统产业智能升级的一个成功典范。然而,建设之初,“前景创新团队”走遍了大半个地球,却遭遇核心技术“卡脖子”,以及国外企业坐地起价。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前景创新团队”决定自己干,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不怕吃苦、勇于创新、敢于奋斗的大国工匠精神,证明了智能包装并非西方专属。新时代呼唤新的作为、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相信通过无数“前景创新团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断突破科技领域的一项项“卡脖子”难题,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将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