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曾念
《武林外传》里白展堂的看家本领“葵花点穴手”大家可能不陌生,一招便能定身。而在中医药领域也有一项非遗技艺——脏腑点穴法,但它的作用是治病。4月27日,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在江阳区百子图文化广场举行以“医脉相承 非遗惠民”为主题的“同郊风范杯”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现场展示了脏腑点穴法非遗技艺。
当天,市民“零距离”接触中医药非遗技艺及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还有名老中医免费把脉问诊。
A
“中医药+非遗”为身体“松松绑”
市民王强深受睡眠质量差的困扰。“我经常翻来覆去睡不着,一天最多能睡四五个小时,而且基本是浅睡眠。”当天,王强找到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脏腑点穴法”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刘益如,描述自己的症状。刘益如根据王先生的自述,在其腹部通过特定手法进行调理。
一点、一按间,刘益如便摸出王强还有脾胃功能差等情况。刘益如介绍,脏腑点穴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情况,运用拍按、松旋、抖振、点叩、拨络、点振、提拿等手法,达到百脉疏通、五脏安和的目的,使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该手法可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疼痛、慢性萎缩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等。
生活中常见的鸡蛋,在中医领域也有大作用。在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履蛋热熨术”传承人张贺诗手中,鸡蛋变成了治疗感冒、咳嗽、腹泻、中风、痛经等疾病的“利器”。
市民唐安明眼睛不适,看东西时有雾蒙蒙的感觉。张贺诗将熟鸡蛋剥壳后,塞入一枚银戒指,再用纱布裹住,便不停在唐安明眼周滚动。“有效果,眼睛要舒服点儿了。”体验十多分钟后唐安明说。
张贺诗介绍,在熟鸡蛋中加入银器,祛湿寒的效果更好。此外,根据患者症状差异,还可以加入不同中药煎煮鸡蛋,再滚涂患者的病症部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天,还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八卦针灸法”“理筋正骨法”传承人谢林林、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宋氏揪痧法”传承人张小敏现场亮“绝活”,带大家体验中医药“秘技”。
在体验了非遗技艺后,唐安明东看看、西瞧瞧,来到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区。在这里,一根针、一个药罐、一块刮痧板都变成了诊疗工具。不少市民排队体验温阳罐、三伏督脉灸、虎符铜砭刮痧、面碗脐灸、耳穴埋豆等中医技术,为身体“松松绑”,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B
名老中医坐诊免费看病
在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区,绿荫下支起了不少“摊位”,市民排起长队坐等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授王明杰、庄诚,综合内科副教授鲜玉军等专家“出摊”。
当天,百子图文化广场搭起了简易的“诊室”,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老年病科、儿科、妇科、综合内科、全科医学科、肿瘤·血液病科、肝胆病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专家免费为市民把脉问诊。其中,不乏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秀人才、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泸州市名中医等。
市民田女士得知庄诚要出诊,提前来到现场“抢号”,想揪出导致她眼睛不适、身体乏力的“元凶”。“平时挂不到庄教授的号,今天专门赶过来看病。”田女士说。庄诚通过把脉问诊、看舌象等,判断田女士可能是甲亢复发,并为其开出药方。
根据问诊,专家们辨证施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专家们还针对市民提出的困惑,给出了科学且实用的指导建议,市民现场就能学到中医健康养生知识。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冉志玲介绍,春季气候多变,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冉志玲说,预防传染性疾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定期开窗通风,促进室内空气流通;外出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最为重要的是提高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
这场义诊从下午3点过一直持续至6点多,鲜玉军等专家义诊台前仍有十多位市民舍不得离开。几个小时里,专家们不停地为市民诊疗,有些没顾得上喝一口水。没看上病的市民一边撤离,一边给医院的工作人员出谋划策:“这样的活动可以多举办,下个月在哪里呢?可以到双桂广场、大梯步文化广场等轮流来……”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曾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