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日,由市社科联、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主办,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社科联、泸州市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酒城漫谈”社科沙龙举办。本场沙龙邀请了法学、经济、管理、人口、体育等领域专家,围绕沙龙主题展开研讨,专家们从强化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产业转型与集群化发展、党建与人才战略、平衡执法与企业权益、数据共享与数字化转型、政商关系重构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等维度发表学术观点,并提出建议。现将观点整理摘编如下。
优化营商环境需强化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
泸州市税务学会秘书长余兆斌认为,民营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的核心问题并非融资,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过高,需推动政府从“招商支持”转向“产业研究”。他建议,政府应依托地方产业基础(如泸州化工产业)与新技术结合,推动产业链协同;深化税务改革,通过“金税四期”强化风险防控,并优化“银税互动”机制,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支持。西南医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羊海燕认为,营商环境优化需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软实力”。她指出,当前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如无锡与泸州的对比),建议制定《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产权保护与公平竞争条款;推行“互联网+监管”,利用AI技术实现“无感化”执法;建立政府与企业数据共享机制,创新无形资产评估工具(如知识产权证券化)。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杨陈静认为,产业园区需转向“产业生态招商”,避免同质化竞争。她建议,成立国有招商公司(如“泸州招商发展集团”),建立税收分成与产业基金收益共享机制;整合全市招商引资数据库,实施市场化考核,对中介机构实行“末位淘汰制”,打造“白酒+科技”“生物医药+大健康”等全国性产业生态。泸州润欣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安全负责人杨强认为,商场推广活动的实际效果有限,需提升商圈号召力。他建议,政府将文体活动、开幕式等引入商场或商圈,通过政府活动带动人流;优化活动策划,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增强吸引力。
产业转型与集群化发展是民营经济破局关键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辉认为,民营经济需从传统“单打独斗”模式转向“产业集群化”,依托地方产业基础(如化工产业)与新技术(如绿色炸药)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他建议,政府通过产业研究明确地方产业方向,推动绿色技术应用与产业链形成;鼓励企业参与高附加值环节(如核医药药品包装),降低经营不确定性。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亮认为,劳动力结构与产业升级存在失配问题,需通过政策引导缓解结构性失业。她建议,实施“新工匠培养工程”,与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技术工人;发展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通过“园中园”模式吸引产业链落地;建设“产城融合社区”,配套教育、医疗资源提升人口吸引力。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研究员林千峰认为,体育经济可成为泸州文旅融合的新增长极。他建议,利用沱江、长江资源承办龙舟赛、马拉松等国家级赛事,打造“赛事之城”品牌;改造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公园为“体育博物馆+商业综合体”,活化场馆经济;挖掘非遗资源(如泸县“龙文化”),设立“舞龙文化产业园”开发文创与体育产品。
法治化营商环境需平衡执法与企业权益
羊海燕认为,执法需遵循“比例原则”与“最小损害原则”,避免过度干预。她建议,建立“企业合规档案”,将信用修复纳入执法流程;推行“阳光警务”工程,强化执法透明度;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地方实施细则,强化民企权益保障。四川警察学院教师黄卫东认为,公安机关需通过法治保障为市场主体筑牢屏障,同时执法需兼顾力度与温度。他建议,建立经济犯罪预警平台,精准打击跨区域案件;推行“企业宁静日”与柔性执法,设置“行政指导+信用修复”机制;推行“一企一警”贴身服务,对涉案企业实施“精准冻结”与“活封活扣”,保留生存资金。对受罚企业实施“红黄蓝”分级预警,通过“警调对接”平台整合资源分层处置纠纷;开展“法治护企”专项行动,强化企业合规意识;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提升案件处理效率。
数据共享与数字化转型是改革核心抓手
余兆斌认为,需加强部门协作与社会监督,确保税费政策精准落地。他建议,依托“金税四期”系统强化风险防控,提升政策触达效率。杨陈静认为,需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全市统一招商引资数据库。她建议,整合税务、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为产业链协同提供支撑;参考无锡“飞地经济”模式,探索税收共享机制吸引跨区域投资。
政商关系重构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羊海燕提出,需构建“清亲”政商关系,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她建议,政府充当“守夜人”角色,在市场失灵时适度干预,恢复秩序后及时退出;通过立法消除国企与民企隐性壁垒,保障公平竞争。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钟发霞认为,党建需与企业社会责任结合。她建议,将党建成效纳入专精特新评选条件,解决80后、90后员工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契合问题;通过党建增强企业与国企、科研院所合作信任度。王辉认为,企业家需从“机会型发展”转向“研究型发展”,通过政府智库降低产业风险。他建议,依托泸州化工产业基础推动绿色技术应用,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释放创新潜力。
党建与人才战略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钟发霞认为,党建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精神引擎”,可解决管理粗放、人才流失等问题。她建议,通过联合党支部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全覆盖,推广“党员技术骨干”制度;将党建与技能培训、技术攻关结合(如小米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案例),增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信任度。
(以上内容由市社科联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