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荣泰
尽管母亲做的千层底穿着并无不适,但小时候我盼望着能有一双皮鞋。光滑的鞋面,走路时“踏踏踏”的声音,都令人向往;或许还因为,它当时代表着家境不错。
终于有一年除夕,父亲给我买回来一双皮鞋。大年初一早上,我穿着它去接外婆来家里过年,跑得风快。可惜当晚,那鞋子的鞋背就起了一道难以抚平的褶皱;春节假期还没完,鞋底和鞋帮就闹着要分道扬镳了。虽然拿胶水粘住了裂缝,我却再也看不上它了。不是因为粘得不好,而是我觉得那道褶皱随时都会咧开嘴发笑。母亲说:“那么便宜,自然不能是真的皮鞋。”父亲说:“他们穿的,也不是真皮鞋。”
大约念初中的时候,我明白了什么叫攀比。于是不再想要一双皮鞋,主要穿黄胶鞋、白胶鞋和布鞋。可是,即便不去关注脚上的区别,也不代表就能忘掉贫穷;不去做物质的对比,也不妨碍性格里长出自卑来。
父亲曾教过关于攀比的道理,大意是要比谁的学习好、品格高尚,而不是比谁穿得好。我是真的听进去了,不太在意自己的穿着。直到多年后才发现,有一双皮鞋的念头始终藏在心底。上班自己挣钱后,我特别钟爱穿皮鞋。然后发现皮鞋穿不烂,只是变形得厉害。渐渐地,有的进了垃圾桶,有的躲在鞋柜里积灰,最终只剩一双皮鞋偶尔在某些稍正式的场合出现。再后来连它都不出现了,因为在稍正式的场合,流行的板鞋、跑鞋、登山鞋,甚至篮球鞋,也都可以穿。
大概是人到中年,我放下了心中对皮鞋的执念。毕竟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没人会注意你穿什么鞋;何止是鞋,你长什么样都不太会有人在意。不过,他们会在意你穿得脏不脏,脏了就离得远一点;那所谓“鞋是男人的门面”不过是商家的营销话术,为了卖鞋罢了。
有一回妻子想给我买一双胶鞋,像极了我小时候穿的黄胶鞋。她说流行、好看。我并不觉得好看;就算好看,我也早已审美疲劳。还有一回,她给我买回来一双板鞋,我觉得穿着还行,就常穿,穿了四五年还没坏;至此我的主力鞋就成了板鞋。其实在我看来,这板鞋的样子,与小时候穿的黄胶鞋也没差多少。我不禁感慨,这鞋子也好、衣服也好,哪怕是思想,流行来、流行去,都一阵一阵的,有的还重复。于是,也就始终无法理解追逐潮流的行为。
自己不追潮,却怕孩子追。一次家里人讨论哪个学校的校服好看,忽然想到曾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不比衣服就比鞋子。怕女儿也有攀比的想法,正准备讲点儿道理时,又发现没必要。回忆她买鞋的那些片段,可以看到,她并不因为家里不富裕而选择便宜的鞋,也不会因为同学的热爱而选择某品牌;就图个眼缘,以及上脚后舒服与否。是不是因为互联网,他们这代人成熟得很早,既让他们早早知道了如何去攀比,也让他们早早知道了攀比没有意义?我想应该还因为当下物质基础较为牢固,衣食住行自然而然成了相对基础的追求。倒是有“限量版”“明星同款”的鞋子仍处在潮流之上,但这或许得算一种精神追求。
说到这里必须庆幸祖国的发展,一双皮鞋不再是难以企及的追求。那么,是不是应该在心底深处,放回去一双皮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