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24日

红色酒城 续写双拥新篇

——泸州市第九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纪实

我市开展迎接退役军人返乡活动。

驻泸部队参与“9·16”泸县地震救灾。

驻泸部队与地方单位共建“双拥林”。

□ 李一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我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至此,我市已九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九次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地处长江之滨的泸州,不仅是中国酒城、红色之城,还是一座拥有光荣双拥传统的城市。

近年来,我市以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为目标,按照“酒城军地互动、持续发力争先”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夯实双拥根基,不断巩固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良好局面,在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奠定了坚实基础。

体系健全 制度完善 高标准打造双拥队伍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泸州这片红色热土上谱写传播革命思想、开展武装斗争的光辉篇章,播下“军爱民、民拥军”的种子;在和平建设时期,泸州军民秉承和发扬拥军爱民的光荣传统,同心同德、团结奋战,结下了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

进入新时代,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重要指示精神,是推动“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关键。

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军事机关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始终坚持“第一时间”学习、“第一议题”传达、“第一责任”落实,坚持把双拥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规划方案,列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部门工作计划,推动泸州双拥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不仅如此,我市还充分发挥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优势、组织优势,细化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实施军地合署办公,构建了党政领导、军地互动、运行规范、协调顺畅的“大双拥”工作格局。

双拥工作决策在上层,落实在基层。2024年,我市多次组织开展市级、区(县)级退役军人业务培训,由市、区(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具体经办人员参与。培训内容包括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移交安置以及双拥工作、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服务规范、待遇保障和拥军优抚政策、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等课程。“通过专业培训,让基层工作人员更加关心、关注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江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股股长李成东说。

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覆盖城乡、上下一体、左右联动的双拥工作组织和基层双拥工作站1488个推动双拥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建立在完整工作体系的基础上,我市还坚持落实“一把手”主抓、“一盘棋”统筹、“一体式”督导工作机制。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党政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政绩考核,确保全市经济社会与国防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拥军优属 服务保障

凝聚强军兴军合力

前不久,龙马潭区人民武装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红星街道,为荣立“二等功”的现役军人陈云骁家属送去立功喜报。接过立功喜报,陈云骁家属激动地表示,要继续鼓励陈云骁在部队再接再厉,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争取再创佳绩,为家乡赢得更多荣誉,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拥军优属作为重要工作,积极传承和弘扬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严格落实各项拥军优属政策,通过各种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军人的社会荣誉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推动“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关爱军属的浓厚氛围,让军人这一职业成为全社会尊崇向往的职业。

2020年以来,我市已为立功受奖官兵家庭送喜报6220次,发放奖励金383.5万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2.5亿元。

为切实解决军人“三后”问题,我市自2020年以来,圆满完成转业军官、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退出消防员)移交安置任务;为无工作随军家属764人发放生活补助348.3万元,通过组织随军家属“菜单式”培训、专场‎招聘活动等,帮助110名随军家属就业;先后为1769名军人子女办理优先入学入托,让广大官兵不为“后路”担心、“后院”分心、“后代”忧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市在不断提升现役军人优抚待遇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如何推动退役军人回到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

2024年12月5日,2024“戎耀归蜀”退役军人及军属冬季联动招聘会在我市举行。招聘会组织全市130家企业参与招聘,为广大退役军人提供了驾驶员、销售、消防工程师、检验员等2000余个工作岗位。“今天招聘的企业多、岗位全,为我们退役军人提供了就业好机会。”刚从部队退役的刘正彬看到心仪的招聘岗位后,立即上前咨询并递交简历。他希望能尽快融入社会,参与家乡发展。

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创新。我市通过实施“泸州市百户退役军人创办企业标兵培育工程”,在全省首创退役军人专属贷款产品“酒城助军贷”。2023年12月29日,全市首批“酒城助军贷”业务合作完成签约。获得授信贷款后,退役军人、四川野植珍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永楷激动地表示:“这笔贷款如雪中送炭,今后我要努力办好企业,为更多退役军人提供工作岗位,为泸州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我市通过“酒城助军贷”累计发放贷款2.63亿元,为军创企业有效降低40%的融资成本。

拥政爱民 服务地方

传承基因弘扬双拥传统

3月12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龙马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驻泸部队,在驻泸部队营区共同栽种280株“双拥树”。酒城老兵志愿者周欣感慨地说:“作为一名退伍老兵,能再次走进军营,以植树的方式参与双拥共建,我深感荣幸。看着树苗扎根生长,就如同见证着驻泸部队与家乡一同蓬勃发展。泸州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双拥传统深厚、氛围浓厚。这次军民共植‘双拥树’,拉近了军民距离,深化了鱼水情谊。”

拥政爱民,积极服务地方发展,驻泸部队在酒城留下许多动人事迹:

——在2021年“9·16”泸县地震、2023年“7·27”古蔺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中,驻泸部队官兵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累计转移、抢救受困群众2.7万余人,挽回经济损失约3.8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泸州军分区第一时间组织10万民兵驻守防疫卡点,积极参与联防联控,协助地方防疫部门做好物资运送和群众疏导等工作。其中,涌现出“铁人”张昂请战、专武部长王一“忠孝不能两全”等感人事迹,他们用行动践行了“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誓言。

——驻泸部队结对泸县嘉明小学创办泸州第一所特色少年军校,援建古蔺县太平小学、泸县尚春学校,资助贫困学生345名。

——驻泸部队结对帮扶古蔺县太平村、‎叙永县大坝村等6个村,帮扶群众428户。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00余万元。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泸州九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绝非偶然,这是全市常态化开展双拥工作的成果,是全力推动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全方位展现。

2024年底,我市成功编纂完成川南地区首部系统化烈士名典——《泸州烈士英名录》,收录2788名烈士信息,通过制定7大类43项标准编纂指南,打造烈士褒扬工作“泸州样本”。建设永久性双拥标识、双拥公园、双拥大楼、双拥街等1600余处,将双拥故事、英雄事迹和军民情怀融入市民生活场景,多形式开展“最美拥军人物”“最美退役军人”等评选活动,推动爱国强军的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双拥传统。泸州将更好地巩固基础、发扬优势,一以贯之深入开展双拥工作,持续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共同谱写双拥工作新篇章。

本组图片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