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彭玉杰 记者 张婷)4月16日,在泸县玉蟾街道水竹林村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科研试验基地里,水稻科研人员与村民一起在田间地头忙碌,他们分工协作,将不同品种、不同试验样本的秧苗精准移栽到指定位置。
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把稳间距绳杆、插样本标签、插秧……大家熟练配合,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整齐排列于田间。据了解,人工插秧能精准控制秧苗间距,确保每一株秧苗都有充足的生长空间,是保证水稻研究取得更准确数据的关键。
“今年再生稻试验筛选按照6寸×9寸规格移栽,平时试验规格为6寸×1尺,再生稻试验密度稍微大一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波介绍。
泸县再生稻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广,作为“一种两收”的特色粮作,再生稻对生长条件要求高,必须在温度、阳光、水源条件适宜的地区种植。泸县科研试验基地依托长期实践经验,持续深耕良种选育,筛选适配性强、增产潜力大的优质再生稻种,为提升单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筑牢种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