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22日

农民女作家谢榜云:

用文字在心中点一盏灯

个人简介

谢榜云将刚割下的青草打捆。 本报记者 李荣泰 摄

谢榜云,农民作家,叙永县叙永镇丹桂村人,今年53岁。她扎根乡土,抒写山村生活,坚持创作36年,擅长诗歌、散文创作,在《青年作家》《剑南文学》《泸州日报》《泸州作家》《叙永报》等数十种报刊上累计发表作品100余篇。

□ 本报记者 李荣泰 周丽

叙永县叙永镇丹桂村小丫口的山坡上,翠竹掩映着一栋二层小洋楼;小楼右边搭了一间蓝色铁皮房子,推拉门装着滑轮,里面是一个烤酒坊;左边一条三四米宽的水泥路,斜斜地通到坡顶,与村里的公路相连;路旁有两间瓦房,是牛圈;小楼门前一口鱼塘,漂浮着刚撒下的青草……

这里,是农民女作家谢榜云的家。

1

割草喂牛 提笔写诗

4月21日上午10时许,谢榜云从屋里出来,拿起背夹、提起镰刀,女儿袁章雨跟在后面。她们沿鱼塘边的小路下坡,来到一片半人高的青草地。割草喂牛,是谢榜云每天的“必修课”,她曾在诗中写道:“喂猪、喂牛、喂鸡、喂鸭、喂自己。”这些青草是专门种植的,它们很快被母女俩放倒一片,再被垒上背夹。身高1.5米的谢榜云蹲在捆好青草垛的背夹前,吃力地站起身。背夹比她高,青草垛比她宽,从后面只能看见她不断向前迈步的小腿。

牛圈前有一台碎草机,张着“短嘴”。谢榜云麻利地推闸通电,将刚割的青草送进碎草机。一阵轰鸣声后,青草变得只有10厘米长,被喷出机器,弹在墙壁上、落到地上,墙壁早已被染成青色,一股浓浓的青草味飘散在空气中。谢榜云用背篓装上碎草,推开圈门,抱着背篓从长长的石槽一端倾倒,刚走一半,一背篓草就倒完了。圈里的6头牛膘肥体壮,纷纷把脑袋伸出栏杆,争相啃食新鲜草料。

喂完牛,谢榜云抖了抖身上的草屑,洗了手,来到二楼一间卧室。卧室进门右边有一张陈旧的茶几,堆放着上百本书。《论语》《鲁迅全集》《朱自清作品精选》《战争与和平》《高尔基文集》《三毛作品全集》《霜冷长河》等等,都是比较旧的版本,书页多有卷角。窗边有一张条桌,堆着一些杂志;桌上放着一个笔筒,装着三支签字笔,一个“语文作业本”翻开的那页上已写了几行文字。谢榜云坐进桌前的一张藤椅里,背挺得笔直,拿起笔开始写作。

“把自己染成碳色/直不起腰也抬不起头/铮铮铁骨/用青春开创未来/没听见梧桐细雨打在芭蕉叶上/妻儿装在心里/没有星空下的浪漫月光里的潇洒/生活,被一盏矿灯照亮……”这首诗名为《矿工》,还没写完。字算不得漂亮,只清晰能认;笔似乎有些陈旧,笔迹浓淡不一,字里行间常有墨点。

谢榜云干农活手脚麻利,与丈夫一起操持着家庭。他们养了6头肉牛、1头母猪和5只猪仔、20多只鸡,挖了一口鱼塘,建了一个酿酒作坊,还种了七八亩地。“干活儿的时候,我喜欢胡思乱想,灵感来了的时候,如果离家近我就回去写下来,如果离家远我就拿手机记下来。”谢榜云笑着说,干农活很枯燥,但写作很愉快。

2

中考落榜 文学启程

4月21日这天,叙永县儿童文学作家靳朝忠提着一摞书来到谢榜云家。谢榜云老远打招呼:“靳老师快请坐!”靳朝忠刚进门,开口就是老三句:“最近有没有写东西啊?你要多写哦!我可以帮你投稿。”

这摞书包括《诗刊》《星星》《散文诗世界》《泸州作家》等。靳朝忠今年80岁,他知道谢榜云爱看书,就时不时送她几本。谢榜云很感激靳朝忠,她说:“靳老师是我写作路上的第二位老师,不仅送书给我,还指点我如何写作,帮我投稿。”

谢榜云读书很杂,“有什么书读什么书”。她不仅爱读,更爱写。谢榜云已坚持创作36年,擅长写散文、散文诗、现代诗,算得上叙永作协的元老。

1989年春天,17岁的谢榜云心中装着14岁那年没考上高中的遗憾,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县城卖菜。路上,她捡到一张《雨花报》,读着读着心生感慨:“这些我也能写啊!”她又读到一则启示:《叙永报》开设写作培训班。谢榜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培训班为期半年,每月交3次作品,谢榜云每次都超标多交。有一次编辑问她:“樱花树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她干脆直接找到编辑当面聊,也因此结识了写作的启蒙老师申虹云。

当年4月30日的《叙永报》,发表了谢榜云的第一篇作品《留白菜种想到的》。这是一篇随笔,短短的三五百字,细腻地写出了她在留白菜种时的观察和思考,文末写道:“我们学习,像那包得紧紧的白菜一样,背着许许多多的思想包袱,将自己紧紧地束缚在其中,或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概念,不管客观条件,都是要失败的。”

从《叙永报》出发,谢榜云的作品发表在《泸州日报》《剑南文学》《青年作家》等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上。在她书桌的显眼处,放了个很旧的笔记本,扉页写着“历史写下我们的真实路,依旧这般遥远”,里面贴着她早期作品发表的剪报,有100多篇。

采访间,谢榜云拿起她最爱的一本书,书中留言“榜云学棣雅正”。书有些泛黄,谢榜云经常翻看。“1997年,申虹云把他写的《心中的绿野》送给我。书中的文字非常优美,可以读到申老师的正直和善良。”谢榜云说,申虹云曾告诉她,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心中一定要有一盏灯。而她,多年来一直坚持用文字在心中点一盏灯。

3

眼里生活 心中灯火

“麦苗拔节的声音/有某种默契 很静/他的九亿主人/至少有八亿能听见/一两炒面 一捧血水/与一群铁骨铮铮的汉子/曾结下不解之缘/麦穗垂着头/思想藏在心里/照耀货币/一个国度的历程/朴实而沉重。”这是谢榜云发表在1993年5月27日的《泸州日报》上的作品《麦》。她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在2000年以前,彼时她正在广东打工。

那时,谢榜云的作品多次登上《青年作家》,她至今记得当时的稿费是每篇20元,有时一个月能发不少作品,而她的工资一个月只有五六百元。

打工的日子,谢榜云认识了新朋友,同时也怀念家乡。他写下《阿娇(外六篇)》,写了阿娇、阿玲、布衣少女等同行的打工人,也写了《重阳》等思乡的诗:“门前的菊花/如朝霞般开了/那是我亲手植出/一丛丛/在千里之外/对我微笑/故乡太忙了,亲人/抢收庄稼/赶播种子/以至想不起/这是节日/菊花已经开放/植花人远去/庄稼地里/少了个帮手……”青春没有肆意的奔放,谢榜云在制衣厂、陶瓷厂、玩具厂的车间里来来回回。眼里的生活忙碌疲惫,心中的灯火却愈发明亮,对谢榜云来说,打工最美的际遇不是一叠叠钞票,而是闲暇时写下的一行行文字。

2000年,谢榜云结婚了。从叙永县龙凤镇嫁到了叙永镇小丫口,生下龙凤胎袁章云、袁章雨。从此,谢榜云的生活重心成了相夫教子,文学创作少了些、柴米油盐多了些。带娃的日子常感慨良多,谢榜云写下了《写给孩子》等许多文章,但因当时寄信不太方便,她的作品很少投稿发表。孩子们渐渐长大,谢榜云的文字也愈发丰满,山和水、稻和麦、鸡和牛,这些生活日常在她心中发酵,酿成一篇篇文章,再化作灯油,让心中那盏灯常亮。

谢榜云家的外墙上,贴着“光荣之家”的牌子。袁章云大学毕业后去当兵,工资拿给妹妹袁章雨读研究生;袁章雨如今研究生即将毕业,已在绵阳找到一份工作。母女俩经常分享书单,一起割草喂牛、读书写作。袁章雨说:“从妈妈身上我学到了一种品质——坚持。妈妈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几十年不变,是我的榜样。”

4

芳华如昨 落地生根

谢榜云家有一片茶山。清明节,她带着女儿上山采茶。看着摘下的一片片嫩叶,谢榜云的眼睛突然湿润了,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擦了又擦,眼泪还是夺眶而出:“我想你外公了。”她的声音有些颤抖,顺势坐在茶树下,掏出手机,写下小诗《清明茶》:又是一个采茶的季节/父亲,您在那边还好吗/打工的女儿/终没能读出您纸外相反的信息/错过,最后奉茶的机会/亲人说,嘴已放上/清明采摘的茶叶/可您还是喝了孟婆的汤/已该长成精壮小伙了吧/我仍等不到再续前缘/成为永恒的伤/裹着泪腺……

心思细腻的谢榜云常为生活中的小事感动,她曾在书桌前一坐到天明,写下散文《我幸福的一家人》。

她写给打工的丈夫:不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养家糊口,你只是亿万打工潮里浪花一滴……回归,是你甜蜜的梦想,我是你永远的家园;回归,是我幸福的等待,你是我放飞的鸿雁。

她写给当兵的儿子:我在葱绿的南方,遥望,有一面旗帜在高高飘扬……母亲给你的身躯是娇嫩的,你已长大成坚强的男子汉,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守护我们的幸福安康,守护祖国的土地和边疆!

她写给女儿:那年,我偷偷对自己说,结婚吧,生个女儿,让她好好读书。其实只是我自己没能好好上学,希望你能弥补我的遗憾。读书从没让我为你的成绩担心。我希望,做你永远的朋友。

她写给自己:芳华如昨,携一颗莲心,款款而来……有人愿做美丽鲜花,期待昂贵的花瓶。我却站立成一株草,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岁月轻霜覆首,牛草青又黄;山坡时光随风,庄稼种与收。“喂猪、喂牛、喂鸡、喂鸭、喂自己”是谢榜云的简单生活,她说:“我会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