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港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亿多元,建设西南(建材)产业园项目。受工业用地特殊性质影响,产权不能分割转让到企业名下,不少企业放弃入驻,造成厂房闲置,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政策,通过释放“产权活力”,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企业点赞:政策有温度,服务有速度,在新政策的帮助下,企业成功办理了产权,以后不用再搬家了。
□ 本报记者 许亚琴
近年来,由于受工业用地特殊性质限制,我市标准厂房无法办理产权分割及分割转让,众多入驻产业园区的中小企业陷入用房难、融资难困境。
“去年11月,我们领到产权证后,5.1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很快转让出去,盘活了1.56亿元资产。”四川龙港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昌海说,作为泸州灵活产权创新的首例获益者,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四川龙港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入驻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的中小企业,投资建设了西南(建材)产业园项目。刘昌海说,受工业用地产权限制,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厂房,很多都闲置了,闲置资产不能盘活,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龙港建材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长开区部分园区企业因产业转型升级,厂房利用需求减少,造成部分厂房闲置。一方面,受政策限制,闲置出来的厂房无法单独办理产权并进行转让;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很难有资金和实力拿地建厂,虽然通过租赁临时解决用房问题,但因缺乏产权保障,长期投资动力不足。
了解到企业困境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随即深入全市8个园区47家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并会同发改、住建等相关部门和园区管委会反复研究论证,最终联合7个部门出台产业园区工业(仓储)标准厂房产权分割及分割转让政策,通过释放“产权活力”,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支持工业(仓储)标准厂房按幢、层、跨等进行产权分割及分割转让,突破了工业厂房产权原本的限制。”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权籍调查科副科长邢璐说,这项创新政策,可以有效提高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利用率,破解企业用房难、融资难等现实问题。
“主动上门为我们送政策,全程指导公司制定产权分割方案。”刘昌海介绍说,新政策出台后,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指导下,公司将28栋约6.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分割成97个不动产登记单元。厂房分割申请提交后,两天就领到了产权证,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产权证到手,企业就有了固定的‘家’,今后将扎根产业园安心发展,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入驻西南(建材)产业园一年的泸州伟豪建材有限公司在去年11月拿到了产权证,负责人陈伟感慨地说,以前租用场地,经常到处搬家,在新政策的帮助下,企业成功办理了产权,以后不用再搬家了。
自“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开展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立起梳理一套政策工具箱、建立一个诉求办理机制、组建一支政策宣讲队、搭建一个自然资源交易平台的“四个一”工作机制,目前已组织开展“送政策上门”宣讲活动10余次。通过领导走访、专项服务和“12345”涉企专线办理等方式,高效帮助企业解决难题66个,企业满意度100%。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落实“四个一”助企机制,全链条梳理惠企政策,及时更新政策工具箱,搭建“线上+线下”诉求响应平台,联动部门“送政策上门”,构建“专班跟进+闭环管理”服务体系,实行“问题台账销号制”和“服务效果回访制”,推动“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工作常态化开展。通过推动解决企业“一件事”,向优化营商环境“一类事”延伸,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