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先思圆 沈琳 记者 刘墨)近日,四川省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会在我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我市义务教育典范学校——泸州高中附属学校。学校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涵盖科技创新、图书馆阅读、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教学、艺术教育、智慧体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赢得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认可。
在此次现场观摩活动中,泸州高中附属学校作为江阳区第五学区领航学校,展示了以“培根科学,创育未来”为主题的科技节。该活动旨在探索科学教育创新路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节全方位呈现了各学科的创新教育实践。物理学科聚焦“生活中的科学”,通过实验误差分析破除“绝对正确”的固有认知,并结合煲汤热学、吸尘器流体力学等场景设计跨学科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物理即生活”的学科理念。化学学科则融入泸州酒文化、非遗技艺、生态保护内容,构建“地域特色+德育融合”的三级课程体系,借助PBL项目式学习解决真实问题,在现代技术与古法工艺的碰撞中培养创新思维,渗透工匠精神与生态责任。生物学科打造“模型制作—植物栽培—发酵技术”的螺旋实践链,融合细胞标本制作、米酒泡菜等地方特色工艺,实现生物实验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依托虚拟仿真技术与多元评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筑牢科研伦理,厚植家乡文化认同。科学学科打造“1+S+N”课程矩阵:基础课程夯实知识根基,校本课程以《探索植物的奥秘》《家园里的材料世界》培养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中高年级通过项目化实践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融创课程则在素养检测与假期活动中全域渗透科学思维。工程学科瞄准“双碳”战略,以“高速路无线充电网系统”项目回应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通过场景建模、程序开发与多学科协作,突破传统充电桩局限,为学生提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战舞台。
作为科技节的“高光时刻”,科创竞赛吸引了第五学区各成员学校数百件作品参赛,两大类别作品尽显青少年的奇思妙想。科技作品类型丰富多样,既有电子元件类作品展现精妙电路设计,又有编程类作品尽显代码的魅力,还有手工环保类作品凸显对资源利用与环保的思考,令人目不暇接。科幻画类别同样丰富多元。宇宙探索类描绘宇宙和外星生物,充满人类遐想;未来城市类借悬浮建筑、智能设施,展现科技改变城市的图景;生态环保类着眼全球变暖等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作品尽显学生们对科学的独特理解和无限遐想。
以科技之名,育未来之才。科技节展示了科学教育新路径,培养学生实验、编程、艺术等能力,并融入地域文化和德育,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科技节是创新成果展示和激发科学梦想的平台,学校将继续推进“课程+实践+竞赛”模式,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融入学生发展全过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