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18日

500多名清华EMBA师生到叙永重走西南联大路

一场跨越时空的联大精神传承之旅

□ 本报记者 李荣泰

为追寻先辈足迹,赓续西南联大红色血脉,传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精神,4月16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的500多名师生扎营叙永三中,开展《行知中国·人文篇——重走西南联大路(四川站)》课程。

本次课程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与泸州市政府主办、叙永县政府承办。本次课程为期三天,师生们将徒步约80公里,同时开展《西南夜话》大师课、助力山区校长公益计划(四川站)等活动。课程的赛道分布在叙永镇、水尾镇、龙凤镇,途经红岩坝、画稿溪、四坪村等地。这条路线涵盖当年西南联大先辈们地质课的现场学习点位,也是西南联大先辈们春游的路径。

学习先辈的奋斗精神

在叙永三中的体育场,500多顶帐篷整齐排列,这是此次课程的宿营区。4月16日晚的叙永县,风雨交加,清华EMBA师生们在雨中举行了开营仪式:启动助力山区校长公益计划、辅导员登台、裁判员宣誓、学员接旗,一阵阵嘹亮的口号响彻校园。

24C班学员刘维表示,很高兴来到当年西南联大700多名师生学习、奋斗过的地方。他说:“希望借这次重走西南联大路的机会,体会一下当年联大师生们的艰苦岁月,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并以之激励我们奋勇向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绵薄之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南迁。1938年4月,在昆明安顿下来的三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日军进攻云南,昆明危急,西南联大迁往叙永;1940年11月13日,国立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正式成立。

24A班学员毕家诚说,他以前就认真读过《南渡北归》,对西南联大的历史有所了解。朱自清、吴晗等大师在煤油灯下授课,学生们在永宁河畔晨读,让他敬仰。他说:“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联大师生们颠沛流离、不屈不挠,把‘读书报国’的火种播撒到中华大地,这种精神值得铭记和传承。”

《行知中国·人文篇——重走西南联大路(四川站)》课程主要内容为越野竞赛,分红岩坝赛道、画稿溪赛道、四坪村赛道,涵盖铺装路面、山野小路、机耕路等。竞赛中,学员们会经过红岩山下的美丽乡村,可赏竹海、阔叶林、山径、峡谷、瀑布、溪流和云海等叙永风景;然而,因路况复杂,学员要完成竞赛,也非常需要毅力。

课程还将开展“《西南夜话》大师课”活动,邀请叙永县相关人士授课《西南联大在叙永》、纪录片《西南联大》导演授课《中国的群星闪耀时》。此外,课程启动的助力山区校长公益计划,将通过培训、座谈交流等形式,向叙永县多所学校的校长传递最新教育理念,并交流教育心得。

紧随先辈的奋进脚步

西南联大叙永分校1940级新生共650名、先修班学生53名,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5个学院,著名学者杨振声、李广田、王佐良、吴晗、袁复礼、龚祥端、李继侗、郑华炽、霍炳权、查良铮等曾任教,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宿舍皆是租借的庙宇和祠堂。当年,师生们不仅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授课和学习,还出版《流火》《布谷》《山泉》《野草》等墙报,大力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开展义演义卖活动,筹集银元1000多元送交冯玉祥将军;在校期间,还有208名学生从军。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革命活动,对叙永周边地区乃至云贵川三省均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和先修班的师生居住地——春秋祠,还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面貌。85年后的今天,清华EMBA师生重走西南联大之路,续写知识分子与叙永人民始终心连心的时代新篇。他们在《出征函》里这样写道:“我们即将奔赴叙永,高擎西南联大生生不息的熊熊火炬,不仅为缅怀先辈足迹,更为传承联大精神!西南联大的火种从未熄灭,它驻留于丹山的赤岩、永宁河的浪花,更烙印在每个清华人的脊梁!让我们以山野为课堂,以汗水为勋章,让‘刚毅坚卓’的不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途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