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14日

泸县首个工厂化育秧中心投用

自动化技术让育秧省时省力省钱

本报讯(李杰 记者 简放鹏)“这个育秧中心好,做到了自动化育秧,省时省力省钱。”4月10日,泸县方洞镇三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国勇说。

郑国勇所说的育秧中心,是方洞镇三界村、增湾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去年共同建设的优质稻育秧中心,今年2月投入使用,这是泸县首个工厂化育秧大棚。

该中心整合项目资金,新建标准化育秧厂房1座,引入循环立体式育秧床2套,配套暗化催苗房60平方米、自动播种流水线1条以及水肥一体化系统和温控设施。这座占地278平方米的优质稻育秧中心,通过暗化催苗室、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化育秧生产线等设施,将传统农田覆膜育秧的30-40天周期缩短至15天。

据郑国勇介绍,自动化播种阶段,自动化播种流水线集种子播种、覆土、装盘于一体,只需4个小时即可完成3850个秧盘制作。人工投入方面,只需5名工人,两天即可完成秧盘制作、暗化催苗、苗床架移送工作。

完成催苗后的秧盘被移送至育秧苗床架上,育苗车间内配套水肥一体化、温控、补光等自动化设备。动力系统驱动苗床架,使秧盘上下循环式运动,秧苗就像坐上“电梯”一样,能均匀接受阳光和水肥补充。

其温控系统则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将车间内温度保持在13℃-33℃之间,为秧苗健康成长提供技术保障,15-20天即可满足秧苗移栽条件。

过去,三界村的农户采用传统农田覆膜育秧,受气温、降雨等自然条件制约,秧苗成活率不稳定,且周期长、效率低。遇上“倒春寒”,秧苗容易烂种,不仅耽误农时,还可能影响全年收成。相较于传统的人工育苗,该育秧中心人工成本降低了50%,肥料利用率提升30%,秧苗存活率提升10%-15%,为后续农事活动争取了更多时间。

据了解,该育秧中心2月下旬至5月可育苗4-5次,一次性可育秧苗3850盘,可满足160亩农田的移栽需求,整个育秧季可满足800余亩农田的移栽需求,极大提高了育秧产能,推动了优质稻种植的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