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忠国
一声春雷响,万根竹笋生。
每到春季,在叙永县广袤的竹林中,一根根楠竹笋、罗汉笋破土而出,村民们背着背篓,扛着锄头,穿梭其间,采摘春笋。作为森林资源大县与四川省最大的竹林基地县,一直以来,叙永县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积极为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添砖加瓦。
今年3月,叙永县入选四川省第一批“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县,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名单的区(县)。
小竹笋撬动大产业
罗汉笋,不仅是泸州人餐桌上的应季美食,更是叙永县大山深处采笋人的“致富密码”。
叙永县分水镇党委书记商茂介绍,目前镇上的罗汉竹面积有1万余亩,年产罗汉笋1000余吨,产值达1600余万元。在采笋季节,每天有300余人上山采摘,人均增收5000余元,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村民就地就业问题,更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由于罗汉笋品质上乘,叙永县在分水镇龙洞村、分水村和白腊苗族乡荍田村都设有竹笋收购点,每年一到采笋季节,全国各地的收购商纷至沓来。“我每天能采80多斤笋,1斤笋卖5块多,一天能挣400多元,顺利的话一个月挣1万元不成问题。”龙洞村村民罗治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四川省最大的竹林基地县,叙永县现有竹林面积165万亩,笋用竹林面积达25万亩,一年四季均有竹笋,年产鲜竹笋11.4万吨。凭借丰富的竹笋资源,叙永县成功引入多家竹笋加工企业。泸州野植珍食品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我们生产的竹笋产品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还远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部分产品更是走出国门,出口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年综合产值达1亿余元。”该公司总经理牟小利说。
目前,叙永县已培育竹笋加工企业15家,生产罗汉笋、苦竹笋、大竹笋、绵竹笋、方竹笋等特色竹笋品牌产品。
“竹林+”释放绿色产能
165万亩竹林,除了竹笋外,叙永县该如何进一步深挖“林粮”潜力?水尾镇水星村村民邬高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创新发展“竹林+食用菌”。
多年前,邬高兰返乡创业,扎根竹林,钻研林下菌菇种植。如今,她的林下菌产业已形成培育、种植、采收、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竹下种菌,菌养土壤,土壤肥沃了,竹子和菌子都长得更好。”邬高兰说。
邬高兰已成功培育了赤松茸、大球盖菇、毛木耳、羊肚菌、黑皮鸡枞等20多个食用菌品种。其合作社林下菌种植规模达3000余亩,全年总产值857万元,带动了当地500多个家庭、900余位村民投身林下经济,共享生态红利。目前,叙永县林下食用菌产业示范建设项目也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天府森林粮库”示范项目。
在水尾镇,森林覆盖率高达86.7%,竹林面积有28万亩。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水尾镇正全力构建“一线五点”森林粮库发展体系,依托“天府森林粮库”项目建设,积极升级园区道路。道路升级完成后,将串联起邬高林下菌“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天府森林粮库”核心区、农旅融合立体粮库产业基地、竹产品现代农业产业园、食用菌和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运输、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森林粮库”发展示范带,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不止水尾镇,叙永县已在全县12个乡镇培育林下菌种植基地1万余亩,年产值达2.6亿元,“竹林+”释放的绿色生产力清晰可感。“森林粮库”铺就振兴路
进入4月,在向林镇跃龙村浙川东西部协作立体粮库示范园区,茶树与油茶树相间排列,漫山遍野生机勃勃。为填补油茶挂果前的收益空白期,跃龙村在油茶树下套种茶叶,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可以通过套种改良土壤环境,促进油茶生长。目前,该村已将“油茶+套种”的规模拓展至1700亩。
叙永县是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2014年便将油茶产业纳入产业扶贫规划。截至目前,叙永县累计种植油茶13.2万亩,覆盖18个乡镇的118个村,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与油茶产业配套,叙永县建成了年产精制茶油3000吨和浓香菜籽油1万吨的现代化生产线2条,同时配套有油茶剥壳烘干生产线3条、油茶冷藏设备1套,构建了油茶苗木培植体系、产品加工体系、品牌塑造体系等“三大体系”,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叙永县林业和竹业局局长费正林介绍,目前全县有县级以上林粮基地7个,“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5个;县域内以经济林食物、林下食物为主导的国家级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2024年,叙永县林粮产量达8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森林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叙永县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费正林表示,叙永县将抢抓国家相关政策机遇,大力挖掘“林粮”潜能,助推“天府森林粮库”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林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