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09日

产品合格率从60%到99%的飞跃

——川南航天高级技师杨凯15年技术攀登路

□ 罗咏梅 本报记者 蔺艳霜

在川南航天火工公司202车间,有一位数控领域的杰出人才——杨凯。他作为孟锐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重要成员,以在锥面、圆弧面、球面等异形件加工上的专长和对MasterCAM、UG等软件的熟练应用,在数控编程与操作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入职15年来,杨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解决多项技术难题,并参与公司多个重点型号产品的生产,先后获得四川航天技能大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酒城英才·工匠之星”、四川省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

深耕数控,迅速成长

2009年,杨凯入职川南航天火工公司。毕业于数控编程与应用专业的他,本以为能够迅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却没想到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当时,车间的加工中心采用手工编程,每一次数控编程都如同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难题,编程人员需要在脑海中理清加工关键点、工艺需求、加工顺序以及加工时间等,提前规划好一切。面对挑战,杨凯没有退缩,他谦虚好问、踏实肯干,向师傅求教,向同事学习,还通过书本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行。

不到一年,杨凯就定岗在了技术含量颇高的“加工中心”。经过两年的努力学习和实践,他主动向老师申请“自调自干”。然而,刚独立工作,他就遇到了第一只“拦路虎”。加工某产品时,需要用几把刀从四个方向单独操作,刀数多,方向和角度极难掌控。杨凯反复调试,却总是顾此失彼。在好几天都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他向师傅黄觉安寻求帮助。黄觉安凭借多年的加工经验,从优化加工思路和刀具选择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手把手地给予指导。杨凯认真学习,消化吸收师傅的经验,很快就成功地用一把刀完成了四个方向的尺寸加工。在不断地实践与总结中,杨凯迅速成长为加工中心的骨干。

提级进阶,自学成才

如果说手工编程主要依靠人脑编程的话,那计算机编程算得上自动编程——需要自己建立一个3D模型,然后选择参数,采用软件生成数控程序,其编程速度和效率、准确性以及加工速度等都大为提升。2017年,公司数控生产线开始引入自动编程,杨凯开启了自学模式:白天上完班,晚上回家去网上报名学习软件编程,然后找练习题进行演练。遇到不会的地方,他就做好标记,第二天上班再去请教班上的数控专家。做完几百道练习题后,他对软件编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就在自己的机床上结合比赛题目样件进行调试,不懂再问、再学、再解决。那段时间,杨凯感觉自己像着了魔:“晚上做梦都是在做各种各样的练习题。”

2019年,已经在四轴加工中心自动编程方面小有建树的杨凯,又向更高难度的五轴加工进发。五轴加工中心,看起来似乎仅仅是多了一轴,多了一个加工方向,却与前者相比有着巨大的不同:精度、参数、角度等,都需要重新学习、摸索。当时,班组里能操作五轴加工中心的只有两个人,杨凯通过复制他们的加工程序,对比四轴与五轴的区别,搞清原理、弄明方法,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领悟。三人的工位分布在两个工房,杨凯遇到什么问题就两边跑,笔记和心得足足写了两大本。“那段时间,我找回了自己在学校求学时的感觉。”杨凯感慨道。

就是这样手脑并用,杨凯成长迅速:2019年获得第三届“四川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泸州选拔赛一等奖,成为技师;2020年,获得四川航天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被破格评聘为高级技师。仅仅两年,他就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巨大飞跃。

善干巧思,解决难题

在日常工作中,杨凯不仅擅长宏程序编写,还善于创新方法解决复杂零件加工难题。

2022年,杨凯遇到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完成一个深22mm、长宽为60×35mm的四方形内腔薄壁件,壁厚仅有1.5mm,加工中极易变形和损伤产品表面。他结合自己的经验,从改变产品装夹方式入手,选用分层加工法,将每层厚度控制在0.5mm,分40多层进行加工。“每加工10刀左右,我就停下来检查效果,优化加工参数,再继续加工。”杨凯对这次产品加工任务记忆犹新。经过整整3天的努力,他终于找出最佳加工参数,成功完成任务,有效防止了产品变形,保证了产品表面光洁度。

在川南航天火工公司工作的15年里,杨凯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还积极创新,为公司带来了显著效益。他通过软件和手工编程相结合的方法,创新改进某型号接头类产品加工方法,克服了对专用刀具的依赖,使产品合格率从60%提升至99%,效率提升40%,加工成本下降30%;他将普车方式改为加工中心加工,解决了重点型号通用小直径深孔、大长径比延期管类壳体加工难题,效率提升4倍,一次交检合格率从60%提升至98%;他还主动承担起难加工的金属材料高温合金和钛合金产品的加工,探索国产刀具的加工性能,摸索出的加工参数既延长了刀具使用寿命,又满足了任务需求。

“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这不仅是杨凯的工作理念,更是他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他在航天制造的沃野上,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梦想,也激励着身边的同事,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