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08日

法院

多元共治 泸州打造矛盾化解“终点站”

□ 杨宜林 周应斌 吴悠吕

近年来,泸州市法院、检察、司法行政系统积极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大局,以入驻各级综治中心为抓手,创新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法院系统通过“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一镇一法官”等机制,下沉司法资源;检察机关打造“党建+矛盾化解”模式,设立检察工作室参与联合调解;司法行政机关建立1874个调解组织,创新“线上调解”“上门服务”等便民举措。三系统协同发力,推动形成“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近4000件,调解成功率超99%,为平安泸州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创新融合“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

今年以来,泸州各级法院主动融入市委政法委领导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大格局,指导各基层法院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投身市、区县、街镇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和运行,并将人民法院“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的网络查控系统)融入综治中心工作,以司法之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效促进矛盾纠纷的快速分流和高效化解。

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各区县法院抽调司法力量进驻各区(县)综治中心,优化软硬件设施、确定区域位置、明晰功能定位;通过风险甄别、一站式接收、多方面调处、全链条解决等方式和“先行调解+案件速裁”等模式,对民商事纠纷实行多元调解。

纳溪区法院立足区域实际,聚焦群众需求,积极融入纳溪区委政法委主推的“多中心合一、一站式解纷”综治新体系,在中心设置材料收转、先行调解、司法确认、立案登记、司法救助等窗口,发挥好繁简分流、快慢分道功能,共同构建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体系,推动形成“非诉解决纠纷在前、诉讼止争在后”的化解纠纷工作体系。成立线下实体站点——法答站,以“用实、用活、用好”的实际举措,发挥好优秀司法案例在法治上的引导功能,架起司法为民的“连心桥”。纳溪区法院入驻区综治中心以来,先行调解纠纷1578件,一审民商事案件数同比下降5.72%。

泸州各级法院以法律“三进”为支点,推进“泸法麒麟·一镇一法官”由“深”向“固”发展,持续做强“石榴籽”调解模式,与本地经济发展相向而行、同频共振。48个泸法麒麟法官工作站、59个泸法麒麟法官工作点在街镇综治点不断与非诉解纷力量拓圈扩围,通过一个个解纷“桥头堡”将“天理国法人情”有机融合,将专业的法律法规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能理解的常理常识常情,有效化解民族杂居地区村民之间纠纷,成效明显。

泸县法院云龙法庭积极融入泸县云龙镇综治中心“1+4+1”工作格局,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互联互通,推进和解、调解、仲裁、公证、行政裁决等多种解纷途径共同发力,真正实现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难”,切实将矛盾纠纷防范在小、化解于未诉。

泸州各级法院将“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融入各区(县)综治中心工作,择选专人办理“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依托人民法院线上调解平台,与有关单位协同化解本领域、系统的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促进综治中心纠纷化解提档升级。

江阳区法院在区综治中心设立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站,针对金融纠纷实行“诉调对接”模式,将司法的权威性与调解的灵活性有机结合,搭建起司法与金融行业沟通的桥梁。近期,江阳区法院已推送案件85件,调解成功34件,有效推动金融纠纷先行调解。

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法院系统将以多元共治、数字赋能、便民利民为着力点,全面融入市域、县域多元治理体系,深化泸法麒麟“一镇一法官”制度,做优做强“石榴籽”调解模式、“赵满意工作室”等调解微品牌,向前促进纠纷源头化解、向后促进纠纷实质化解,打造泸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良好局面。

检察院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

2024年以来,泸州市检察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截至目前,全市7个基层检察院中已有5个院先后入驻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其余2个院正加速推进,助力我市形成“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全市检察机关将党建引领作为综治中心建设的核心引擎,通过“党建+矛盾化解”模式,推动检察职能向基层延伸。入驻综治中心的基层院联合街道、司法、信访等部门,成立“联合党支部”,党员检察官带头开展“一站式”接访、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

市检察院牵头制定市县两级检察院对接综治中心工作指引,从功能定位、组织架构、解纷职责、解纷手段等几个方面规范对接工作,形成“上下有效联通、左右紧密协调”的工作格局。制定工作流程图,明晰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和责任主体,减少冗余环节,让信息高效流通,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纳溪区检察院与6部门会签《保护弱势群体支持起诉协作配合制度》,推选3名检察官进入纳溪区行政争议化解中心专家库,构建“支持起诉+多元解纷+司法救助”模式。入驻以来,中心已办理支持起诉39件、化解行政争议案件12件、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6件。

江阳区检察院、龙马潭区检察院开展法治进社区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广活动,通过现场普法宣讲、互动答疑、案例演示等形式,生动展现综治中心“一站式解纷、全链条服务”的功能;泸县检察院、合江县检察院深入社区街道开展主题宣传,通过设立法律咨询台、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市民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相关内容;古蔺县检察院结合乡村振兴、干警驻网格等相关工作,通过发放宣传单、开展咨询等方式,向群众介绍综治中心职能,引导群众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找个说法”,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叙永县检察院在县综治中心设立检察工作室,依托县综治中心“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机制,通过检调对接调处矛盾纠纷30余件,参与多部门联合化解10余次。3月27日至31日,全市7个基层检察院统一行动,开展“综治中心在身边”主题宣传周活动,掀起法治宣传热潮。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被动接访”到“主动服务”,我市检察机关正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将入驻综治中心作为倾听民声的“前哨站”、化解矛盾的“终点站”、法治宣传的“广播站”落地落实。下一步,我市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检察+网格”“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让公平正义可感可知,让平安幸福底色更亮。

司法局

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月7日,笔者从市司法局获悉,市司法局积极参与全市“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今年以来,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常态化例行排查基础上,围绕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攻坚行动,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增量和存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4100余次,调解矛盾纠纷3760件,成功率99.4%,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市司法局着力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全市共建立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1874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助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各类解纷资源高效联动、快速响应机制,努力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组织司法行政力量进驻综治中心,落实“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和聚合资源赋能镇村机制,司法行政派员(含调解员)42人入驻县级综治中心、70人入驻乡级综治中心,工作覆盖率达100%。

市司法局制定了《关于加强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3个纠纷化解衔接机制,推动“人民调解为基础、多部门联动、全流程衔接”的运行机制更加顺畅。推广运用《司法行政系统依托综治中心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业务流程指引》,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聚焦重点领域推动问题解决,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推广“线上调解”“上门调解”等便民举措,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化解纠纷,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拓展矛盾纠纷化解渠道,创新建设商事调解组织,积极探索民商事领域专业化调解机制。

市司法局还将我市调解工作与法治宣传、法律服务、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等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依托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契机,进一步助力完善综治中心功能,与法院、检察院、公安、信访等多部门合力推动各类调解衔接联动,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