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由于常年封闭于地下或岩壁中,受到人为干扰较少,能较为真实地保存包括葬俗在内的文化原貌。
泸州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为丰富的汉代文化遗存。其中,墓葬画像石棺便占据全省目前发现数量的1/3,崖墓更是近千座。其类型包括墓葬本体、陶俑、生活类陶器、画像石棺、画像砖等种类,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工艺技术水平和丧葬文化等方面。泸州汉代墓葬类型丰富、内容广泛,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观古论今,这些实证也成为补充、丰富对泸州汉代历史的书写,并为建构泸州汉代社会生活面貌提供重要线索。
泸州汉代葬俗物质形态
从物质形态而言,泸州汉代葬俗具备墓葬形态、随葬品组合、墓葬装饰三大要素。
墓葬形态。从目前发现的汉代墓葬相关考古材料来看,泸州汉代墓葬形态主要可见两种:砖室墓和崖墓,且崖墓数量明显多于砖室墓。由此可见,汉代泸州人在墓葬形态的选择上对开山凿石营建崖墓有明显偏好。
随葬品组合。从泸州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随葬品组合主要包括陶器和铜器。陶器主要由陶俑、陶生活用器、陶模型等组成,陶俑则为泸州汉代墓葬考古材料中的大宗;铜器可见摇钱树、钱币和铜镜等,其中摇钱树均为较完整的树座和少数残片,另可见少数铸有铭文的铜镜。
墓葬装饰。泸州考古所见汉代墓葬材料的装饰,其载体主要可见摇钱树座、崖墓墓门和壁面、画像石棺,其中以画像石棺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图像题材主要包括升仙昆仑、世间百态、教化伦理三大类;图像风格均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汉代图像材料的精致、繁缛、细腻,更加注重大量的留白,更显粗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泸州地区的汉代画像石棺装饰图像,在不同位置的图像配置还存在一定模式。
泸州汉代葬俗内涵
泸州汉代葬俗内涵主要包括升仙和享乐两大主题。
升仙昆仑的信仰与多元化升仙模式。泸州汉代葬俗中呈现着非常浓厚的升仙昆仑的信仰,其中尤以汉代画像石棺和摇钱树最为明显。在泸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中,常见西王母、伏羲女娲、双阙、车马临阙、羽人、三足乌、蟾蜍、玉兔、九尾狐等表现升仙昆仑信仰者的图像题材。以市博物馆藏汉代摇钱树为例,从树座到枝干再到树顶,呈现出载引墓主灵魂飞升昆仑仙境的完整过程。
此外,在泸州汉代墓葬材料中还发现了多元化升仙模式,即一具画像石棺上不止一种升仙方式,而是多种升仙方式结合,主要包括炼丹服丹升仙、神兽载引升仙、求不死药或仙草升仙、仙人引导升仙、巫术作法升仙、德行升仙、器用升仙等途径。这种复合性特点,体现出四川地区对升仙思想产生影响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对享乐不绝的追求。泸州汉代葬俗还呈现出对享乐不绝的强烈追求,其表示为通过各种象征手法,将生时的所有享受全部带到死后世界去。不仅限于满足吃喝等口腹之愉的各种生活设施,除此还充分关注到娱乐生活,出土的由抚琴俑、舞俑、听琴俑、击节俑、击鼓俑等构成的乐舞队俑便是实证。
“事死如事生”主线与孝道观念
无论是与升仙昆仑相关的种种设计,还是对世间各种享乐的象征化再现,其实所体现的都是为死者计的慎终追远。因为汉代人相信,人们肉体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逝去的先人会继续以其他的形式存在,故而他们认为“事死如事生”。关注先人死后完美世界的构建,让先人在死后世界也能得到如生时一般的供奉和享受。这一观念不仅深刻影响了汉代的丧葬习俗,也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丧葬发展历程,成为中华文明丧葬习俗背后重要的精神主线。
探索泸州汉代葬俗这条“事死如事生”主线背后驱动的核心观念,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孝道观念。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要素,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核。在汉代,孝道除了是爱亲之心的表现,也可以带来实际利益,当爱亲之心与实际利益融合在一起双重驱动,便推动了汉代孝道之风大盛并深刻影响汉代葬俗。因为孝道,汉代泸州人在丧葬中为先人设计了最好的去处——升仙昆仑;也因为孝道,他们在丧葬中为先人再现了全套的世间享受。
汉代葬俗所见文化交流及社会变迁
泸州汉代葬俗呈现出明显的汉文化渗透与本土文化交织的鲜明特征。
汉文化渗透主要表现在崖墓、陶俑两个方面。就崖墓而言,作为目前发现的泸州汉代最主要的墓葬形态,其勃兴主要在东汉时期,考察其源头,应是受来自汉文化核心区的重要影响;就陶俑而言,泸州汉代墓葬考古材料中所见之陶俑,集中出现于东汉,其承继了来自关中地区的影响外,还呈现出河洛地区汉文化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泸州汉代葬俗中也呈现出明显的本土文化独立性。如西王母因素,在汉文化核心区,西王母图像通常与东王公形象组合出现,但在泸州汉代墓葬装饰图像中,从未见东王公形象,均为西王母独尊。再者,在汉文化核心区的汉代墓葬装饰中,伦理教化是占较大比例的图像题材,但在泸州发现的汉代墓葬考古材料中,仅见少数伦理教化图像题材。还有一个与汉文化核心区差异较大的,便是其中浓厚的本土巫鬼氛围,如汉代画像石棺上的巫术祈祷图、合江出土的磨坊交媾俑和对吻俑等。
泸州汉代葬俗中汉文化因素渗透与本土文化交织的特征出现之原因,主要是汉代政府经略西南和移民迁徙进入,带来了丰富的汉文化核心区的诸多元素,这对泸州汉代葬俗产生了一定渗透和影响,但由于泸州乃至四川地区巫鬼氛围浓厚,未能彻底改变汉代葬俗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泸州考古所见葬俗材料中,除了体现出汉文化因素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还体现出了与西亚文化、胡人文化、佛教文化等外来文化的交流,最为明显的是合江出土摇钱树座和胡人奏乐俑、市博物馆藏陶佛像灯台等。
(本文摘自2024年度泸州市社科课题结项成果,作者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赵兰、高媛、陈金凤,四川大学索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