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陈攀)行政争议化解往往时间跨度长、牵涉部门多、化解成本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日,纳溪区司法局探索“听证+调解”的新模式,“一站式”化解六旬老人唐嬢嬢的工伤维权案,最大限度减轻了申请人的诉累。
时间回溯到2023年7月,唐嬢嬢像往常一样乘坐摩托车下班回家,途中摩托车与一辆小型轿车发生碰撞,导致其左肘严重受伤。经交管部门认定,唐嬢嬢在事故中无责任。住院治疗后,她的左肘功能障碍被鉴定为十级伤残。
2024年,纳溪区人社局认定唐嬢嬢因交通事故所受伤害为工伤。然而,她所在的公司对此认定不服,认为唐嬢嬢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应认定为工伤。2025年2月,她所在的公司向纳溪区相关部门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要求撤销工伤认定决定。一时间,唐嬢嬢的维权之路陷入僵局。
纳溪区司法局作为复议案件承办单位,收到复议申请后迅速行动。一方面,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各方当事人,深入了解案件背景和争议焦点;另一方面,邀请纳溪区行政争议化解中心的调解专家,组成“复议人员+调解专家”联合调解工作组,开展案件听证和争议化解工作。
调解工作组首先开展案件听证,剖析案情,解读法条,明确责任。随后采用“背靠背”调解方式,既对公司释法说理,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又分析行政复议和诉讼的成本;同时对唐嬢嬢进行情绪疏导,帮助她理性看待案件利弊。经过多轮沟通和协商,唐孃孃所在的公司同意唐孃孃提出的赔偿金额并承诺在两个月内支付,同时撤回行政复议申请。双方最后签订和解协议,工伤赔偿和行政复议案件均得到圆满解决。
“问题终于解决了,我原本以为这件事还要拖很长时间,现在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唐嬢嬢收到调解书后激动地说。唐嬢嬢所在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通过调解,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也避免了漫长的复议、诉讼程序,这对双方都是最好的结果。”
纳溪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积极探索“听证+调解”柔性治理模式,注重将调解贯穿行政复议全过程,力争案结事了人和,让“听证+调解”成为定分止争的“减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