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科 本报记者 曾臻
八载深耕结硕果,自贸枝繁再著花。
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正式挂牌,拉开新一轮改革开放大幕。
八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勇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以“为国家试制度、为区域搭平台、为地方谋发展”为职责使命,聚焦“创新、开放、发展”三大工作主线,持续培育先进材料、粮油食品、国际贸易等临港特色产业集群,为全市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制度创新立标杆 打造改革开放“试验田”
八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认真落实《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聚焦投资、贸易、金融、监管等领域,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创新成果519项,全国推广9项、全省推广36项,国家、省级推广数量在全省三大自贸试验片区(5个区块)和13个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中,占比分别达28.6%、19.9%。
通过八年的系列改革,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在企业开办、出口退税、进出口通关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例如,围绕实现市场主体“宽进严管、信用约束、法律兜底”目标,推进实施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承诺即准入、准入即准营等系列集成改革,全面解决了“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
平台赋能强枢纽
构筑内陆开放“桥头堡”
随着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国家临时水运开放口岸六大功能平台不断聚集,开放平台叠加效应持续释放。泸州综保区进出口贸易额从2020年的34.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42亿元,年均增速达42.4%,占全市外贸总量的比重从38.3%提升至54.62%,首次参加全国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便跻身全国百强(在全国150个参评综保区中排名77位)。进口粮食从2020年的42.5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151.49万吨,稳居长江上游港口第一位。
此外,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还坚持完善通道体系,推动泸州中欧班列、泸州—广州铁海联运班列、泸州—钦州江铁海联运班列稳定开行,成为全省唯一稳定开行国际水、铁双物流大通道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水陆互通、四向开放”的开放枢纽格局。
2024年,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23.3万标箱、同比增长10.9%,常年占全省水运集装箱比重超过60%。泸州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5列(含回程7列),进出口总货值突破13亿元。
产业聚链兴港城
锻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近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累计招引62个产业,其中马来西亚闵和国际(泸州)产业基地项目、蜀道物流集团蜀物川南临港智慧物流园等亿元以上项目48个,推进恒力(泸州)产业园、日盛铜箔4万吨锂电铜箔项目、信特农牧进口粮食加工等24个省、市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以先进材料、粮油食品、国际贸易为重点产业的临港开放型产业体系。
2025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积极对接川粮集团合作共建西南酒类原粮整理集散交易中心,深入推进粮食、肉类等功能性开放平台和保税加工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以粮食等大宗商品贸易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产业,助力泸州打造长江上游粮油食品加工贸易中心。与星火恒泰(三亚)科贸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建设泸州综保区保税冷链物流园,进一步丰富泸州综保区业务功能,力争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60亿元以上。
谋新求变正当时,扬帆远航启新程。地处长沱两江怀抱的川南临港片区,将坚持“自贸区+综保区+港区”深度融合发展理念,纵深推进港产物贸联动发展,朝着打造泸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承载地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核心区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