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季
位于古蔺县境中部,距县城28公里的龙山镇,据说得名源于明末清初,因场两端先后建东皇庙和万寿宫,与居民房连接,远眺形似一条巨龙,故曰“龙山”。
应邀踏上这方热土,心情略复杂,通往龙山的部分路段,是我曾经往返工作地的必经之途。那时的路未硬化,坑坑洼洼全是泥石,不下雨的时候坐车,漫天灰尘迎面而来。一到雨天车轮就打滑,歪歪扭扭一路行一路挣扎,有时卡在水坑里动不了,乘客只好下车帮忙推车,轮胎飞速转动、咆哮着终于上坎。而今奔跑在平坦的水泥路上,两旁茁壮生长的庄稼列队欢迎我们,恍然生出些许隔世之感。
龙山境内有山名“尖山子”,高山之巅有甘露寺,取名源于寺内有两口井从不干枯。当地水资源曾经极度匮乏,老百姓对高山上取之不尽的泉水异常珍惜。如今,饮水问题在历届政府的持续努力下早已解决,但老百姓对大自然的馈赠仍心存敬畏,满怀感激。
烈日下,一行人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前进,先下陡坡至谷底再往上一直爬,等终于踏上一眼望不到头的石梯时,才算真正接近目的地甘露寺。漫山静悄悄的,只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声和偶尔轻轻摇曳的树叶和草的窸窣声,连知了都停止了鸣叫,白的、红的、紫的……不知名的野花倔强地盛开在山坡上,抚慰着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生活身心疲累的异乡人。
甘露寺倚悬崖峭壁而立,规模不大,连接副殿和斜坡上主殿的是崖边仅一人宽的狭窄石板路。殿内只有一位老人驻守,与忽然冒出来的来访者交流时侧耳费力地听着,很大声地答非所问。我们比划着问传说中的井在哪儿,他指了指屋子右边的小门,入内即见靠石壁的两汪泉水,入口甘甜沁人心脾。告别这位坚守人迹罕至的山巅,陪伴一尊又一尊庄严佛像的老人,我们往罗家大院而去。
一下车,一栋雕梁画栋的木石结构房屋映入眼帘,该房屋是几弟兄利用旧宅基地原拆原建而成,男主人在外打工挣钱,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与女儿、孙女在家热情地欢迎我们。宅子为三合院式的结构,中间正厅和左右两侧辅厅的窗户和门皆为木质雕花,透过窗户可见卧室里的架子床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卉图案,古色古香。和善慈祥的老人、热情周到的女儿和孙女给我们一行人张罗着丰盛的午餐,院内一黑一白、一大一小两条狗狗欢快着四处奔跑,皮毛乌黑发亮的叫“小黑”,白色的叫“蛋白”。我牵着小黑,这家伙兴奋地拉着我就往院外冲,一狗一人一路奔跑一路笑,分不清谁在遛谁,动作稍慢差点儿被它绊倒。茶足饭饱,送别时全家集体出动,小黑伸出长长的舌头舔了我一脸口水,蛋白胆小些,跟在后面看热闹。幸福是什么呢?就是有阳光、有庭院、有瓜果、有花草、有亲友、有孩童或动物,有纯粹的笑容,而这一切,这儿都有。
在龙山镇杨坪村广场,有一尊两米多高的邓均吾雕像,这位古蔺革命思想的掌灯人、文学家、现代诗人、翻译家、教育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另一种方式默默守望着为之奋斗、奉献一生的红色热土,见证着龙山从无路到有路,从毛坯路到水泥路、高速路,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现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龙山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和千千万万个西南边陲的小镇一样,以独有的昂扬姿态,不屈不挠地用行动描绘着老百姓蒸蒸日上、幸福美丽生活的画卷,告慰着无数像邓均吾一样的革命英灵。
龙山,不愧为巨龙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