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林
拉婚故里苗场节,人头攒动看“拉婚”。
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叙永县是四川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叙永县有3个苗族乡、2个彝族乡,有少数民族7万多人,其中苗族同胞有5万多人。苗场节是生活在叙永县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二月和七月的初二至初五,叙永县的苗族同胞都要到麻城、正东、摩尼、合乐、枧槽和白腊等场镇欢度苗场节,其中,麻城镇寨和村有踩山、拉婚等苗族传统习俗,被称为拉婚故里。
节日期间,整个苗乡山寨都沸腾起来,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涌向场镇尽情欢乐。其中还会有大量来自云南、贵州的苗族同胞,大的场镇赶场人数一天可达上万人。如今,苗场节上的拉婚习俗,也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美好的爱情寓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拉婚故里看拉婚,阿哥阿妹结良缘。说到叙永县的苗族婚俗,一直都有着自由恋爱的特色。清末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载:“苗人旧俗,凡遇婚丧,均以唱歌为酬应之具。汉人之谙习苗歌者,谓节奏铿锵,较汉音尤委婉动听。蔺俗以二五八为赶场期……凡苗家及婚之少年男女,均于是日齐集蔺场各自择配。如双方许可,身束之彩带,即取而交换之。带以彩线织成,花样繁多,各有记认,一经交换,永无改更。回家后男据情禀告家长,延媒向女家告婚,即可择期行礼。”清光绪三十四年《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风俗》中也有苗族婚俗的描述:“每于正月初旬,椎牛酾酒,约会高阜,名曰踩山,夜聚曰跳月。未婚嫁者,男吹芦笙,女弹口琴,彼此对歌,相悦则引带为婚。”1935年版《叙永县志》卷四记载:“跳月者,苗人之婚礼也。每岁阴历正月初八聚,未婚男女于郊,跳月跳舞连袂,宛转以为节,情钟意合自相配偶,父母不禁。”由此可见,叙永苗族自由恋爱的婚俗由来已久。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拉婚习俗,我几乎每年都要驱车前往拉婚故里寨和村参加采风活动。8月3日,2024年“拉婚故里·中国寨和”苗场节在寨和村苗寨举行,我如约而至。
一到寨门,就见寨门两侧身着盛装的苗族青年吹奏悦耳的芦笙,兴高采烈地迎接来宾;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高唱苗族敬酒歌,端起酒碗热情地向客人献上“拦门酒”。等我喝完三碗“拦门酒”进入寨门,远远便看见苗族同胞身着艳丽的苗族盛装,载歌载舞。
“阿哥声声震山岗,阿妹声声绕山梁。阿哥阿妹在一起,卿卿我我话衷肠。”苗族拉婚,其实就是阿哥和阿妹在苗场节、踩山节等苗族同胞重大聚会活动的时候,通过跳芦笙舞相识、对唱情歌相知、触碰芦笙达意、拉婚定情、互换腰带传情等,寻觅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每到节庆时,苗族阿哥会吹奏各种悠扬的芦笙曲调去吸引自己喜欢的阿妹,若阿妹有意则会去触碰自己相中的“白马王子”的芦笙,而阿哥即会有意用芦笙去触碰阿妹的腰带作为回应。接下来,两人在一番眉目传情、心领神会之后,阿哥会突然拉住阿妹的手,意欲将其“强行”带走,以一种粗犷豪放的方式向她表达爱慕之情。这时,害羞的阿妹假意推脱不从,用力向后退缩,而阿妹的母亲和姐妹、朋友们就会立即出来阻拦,众人拉着阿妹的手,不让阿妹被阿哥轻易拉走。最后,在两情相悦的前提下,苗族阿妹的母亲和姐妹们才终于松开手,让阿哥将阿妹拉走。于是,一对恋人来到山林僻静处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倾吐心声,并互换腰带作为定情信物。定情腰带一般长约2米,宽约0.2米,是苗家姑娘用10多种彩色丝线精心绣制而成,图案多为鸳鸯、花卉和美丽的山水等。
在寨和村举办的苗场节活动中,热情好客的苗家儿女带着远道而来的八方宾客学苗语、唱苗歌、吹芦笙、跳苗舞、参加踩山活动、品尝风味独特的苗族长桌宴……
等到夜幕降临,苗族同胞点燃篝火,吹奏芦笙,敲响牛皮鼓,放声高歌,大家围着篝火,手拉着手,尽情歌舞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