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4年07月06日

水光潋滟玉龙湖

□ 周小平

玉龙湖,湖中大小岛屿、半岛72个,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川南第一湖”的美誉。

立于岸边,极目远眺,如许小岛草木葱茏、星罗棋布,洒落于蔚蓝的玉龙湖。

湖面跳跃着粼粼波光,吹来的阵阵风儿,拂过我们的脸庞,也让湖边棵棵垂柳跳起欢愉的舞蹈。

我们在临湖的一家餐馆午餐,膳食是地道的当地菜肴,凉拌土鸡色香味俱佳,烘干的船丁子扁而狭,蘸点香醋,松脆爽口,连刺也不用挑拣。

享受美食之时,不禁念起我与玉龙湖的“不解之缘”。

2006年上半年,我参加泸县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时,曾和学友们到立石镇的几所学校参观、听课,餐后游湖、品茗。

十年后,桃红李白的时节,利用周末,我驾着车,陪着母亲、三姐、雨生前往玉龙湖踏春,沿着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某婚纱摄影基地里,如毯的草地,绚烂的野花,缀饰的秋千,处处是照相的佳处。

春寒料峭的日子,八旬有五的母亲头戴红线帽,身着褐色羽绒服。在湖边的一片开阔处,我以湖光山色为背景,为老人家拍照。

来到小山坡,那里铺着几块金色地毯似的油菜花,有的枝干斜伸道边。“劳模”小蜜蜂嗡嗡地闹着,正上下飞舞、忙个不停。

我邀母亲站在油画般的菜花前面,用相机为她定格杨柳风里的初春印记。

“你坐坐快艇不?小平!”晓波兄弟唤我,将我的思绪拉回夏日午后那浩淼的玉龙湖。

师傅麻溜,小艇出发,凉风扑面,同艇两位女士黑色瀑布般的头发飞舞起来。船首劈开碧波,舷的右后侧激起雪白的浪花,好似千万颗旋飞的珍珠。用手一触,凉爽的感觉涌上手臂。

事务繁忙的欧阳兄这次也来到玉龙湖,坐于我后面的座位,他把宽大的右掌伸进扬起的朵朵浪花中,任由水珠嬉戏、冲刷。

而船尾的水流先是汇合,再分叉,形成“X”字形水流,浪头向岸边涌去,一层层,一排排。

小岛座座,碧水泱泱。湖边偶尔有几只白鹭在稻田边自在觅食,远处有白鹤等在林中栖息。农家的稻田旁,栽有不少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远望去,好一幅碧绿的荷田图。可惜,我们身在湖心,确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蓝天、白云倒映水中,当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恍惚之间,这一刻,我仿佛回到千岛湖。

不,在我的眼里,这里就是“川南的千岛湖。”

玉龙湖,确是旅游的佳处,是亲水、垂钓的乐园。“水秀山青湖道横,无边胜景总宜人”,张家栋曾在词作《鹧鸪天·玉龙湖》里这样深情咏赞。

但玉龙湖更是一座贡献巨大的水库,其实,她的芳名应该是“三溪口水库”。

三溪口水库,位于泸县立石镇,地处四川盆地腹部丘陵区,水库集防洪、灌溉、旅游于一体,占地13平方千米,拥有近7万亩的灌溉能力。我饶有兴趣地查阅资料,了解到该水库枢纽工程是泸县在1958年大办水利时修建的一座蓄水多、质量好、工期短的中型水库。

那声势浩大的水利建设队伍、战天斗地的工作热情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除了详实的文字资料,十来张黑白照片也给我甚大的视觉、心理冲击。

图片主要记录、反映修建三溪口水库时召开动员会、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很是珍贵。

其中有张相片,工地旁有两间简陋的瓦房,身着粗布衣裳的建设工人们席地而坐、稍事休整。有的头戴灰帽、有的头缠白头巾、有的脚边放着斗笠,憨厚而执着。

另一张照片,有位师傅麻利地开着手扶式拖拉机牵引石碾,还有40名建设工人光着脚板,像纤夫一般弓着身子,奋力拉着圆柱体似的大石碾子,进行平整库区场地作业。

第三张图片,建设工人们用石头层层垒筑出高约10米的圆柱形建筑——放水塔,其四周是树干、大的丫杈做的七层脚手架……

我的耳朵里,仿佛响起无数铁锤敲击的“叮当”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

这样艰苦卓绝、热情高涨的水利建设场景,在泸县、在酒城、在全国,数不胜数。这,就是水利人,这,就是水利情!

起初,我还觉得关于三溪口水库那些数据略显单调,通过实地走访、访谈专家、查阅资料,脑海里对该水库、对泸县水利的认识,逐渐变得立体、丰盈。

是的,水色如玉、岛屿众多、风光旖旎、造福全市的玉龙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绘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