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4年07月06日

用“智慧”监管安全 把“智能”融入生活

□ 本报记者 李独懿

7月5日一早,江阳区文体中心建设项目现场,多名建筑工人经过人脸识别,从员工实名制通道进入施工现场,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后,准备开工。在建筑工人陆续赶到工作点位的同时,项目安全总监王冠坐在电脑前,通过视频监控,实时检查工人各项安全施工措施完成情况。

推行智慧化监管,是我市在住建领域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一项有力举措。全面引入智慧监管系统可实现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监管方式由“重要节点”向“全流程、全时段、全覆盖”转变。

智慧工地 “一站式”实现 安全监管和薪酬发放

“对工地采取智慧监管可以及时发现各类安全隐患,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王冠介绍,江阳区文体中心建设项目智慧化监管,以泸州市智慧工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可同时满足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项目管理人员监控、项目安全管理三大监管需求。

以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系统为例,进场作业人员须通过实名信息采集、签订劳务合同、完成安全培训等程序后才能上岗。该系统不仅能对作业人员进行出勤考核,还可根据出勤情况向作业人员发放薪酬。“上班打卡既保证了项目用工规范,也保证了用工质量。同时,由系统计算工人工资,避免了劳务纠纷。”王冠说。

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为提升施工安全性,项目部在施工现场设置了安全体验馆,涵盖综合用电体验、安全带保护体验、安全帽撞击体验以及VR安全教育等实景设施。“发生高坠时毫无预判,今后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穿戴好护具,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项目机电工高官在体验VR高空坠落后说。王冠表示,运用VR安全技术,打破了传统安全生产口号式、开会式的培训模式,可以让作业人员亲身体验各类安全事故,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据了解,我市作为全省住建领域首批“清单制+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已全面推进智慧工地“一站式统管”。截至目前,全市在建项目接入智慧工地监管平台225个、接入率达93.4%,累计发送各类预警信息3000余条。智能充电

居民实现“码上”充电

7月6日临近中午,锦绣山水小区居民张霞骑着电动摩托车回到小区。停好车后,张霞通过手机扫码,为电动摩托车充电,“自从小区统一安装了充电桩,大家充电既方便又安全,下午上班前就能充满。”

位于龙马潭区春晖路的锦绣山水小区,现有1400余户住户,小区内有350辆两轮摩托车,其中电动摩托车260辆。过去,小区存在大量飞线充电等现象。

2022年5月,泸州同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入驻该小区进行物业服务。进驻小区后,针对电动摩托车充电难题,该公司与街道、社区进行对接,并与业委会商议,引入第三方公司安装智能充电桩。

“我们利用小区原有的公共区域,在三处共安装了60个充电桩,能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泸州同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璟介绍,车主可通过微信扫码支付充电电费,充一次电的费用约2元。目前,该小区充电设施使用率近80%。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为了保障充电桩的安全运行,物业公司还在充电点位配备了灭火器,安装了烟感报警器以及实时监控系统。同时,物业人员每3小时对充电设施进行巡查,确保电动摩托车规范停放及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实施智能化集中充电是切实保障小区居民安全的有效措施。截至目前,全市846个住宅小区共登记电动摩托车4.62万台,625个小区物业或业委会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建有电动摩托车集中充电点位1518处,充电车位1.95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