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跃
初识《泸州日报》,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记得那时候,这份报纸还叫《泸州报》。
那时候,我在企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阅读《泸州日报》,能够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了解权威信息和新闻宣传方向。
同时,阅读《泸州日报》,成为我这个初步接触新闻报道工作的“小毛头”学习写作的必修课,而且还是一条捷径。
当时,我所在单位的老宣传部长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要多看《泸州日报》记者采写的稿子,看得多了,就能领悟一些东西,至少可以依葫芦画瓢,慢慢迈开步子,就可以试着写新闻稿了。
我谨记老部长的话,默默学习、默默实践,动手写了一些反映单位工作的新闻稿,在企业内部报纸刊发。极少数新闻稿还登上了《泸州日报》的版面,这令我激动不已。
老部长还找准机会,把我们这些“新兵”推介给《泸州日报》的编辑记者老师,让我们多向他们请教。
那时候还没有发达的网络,稿件的时效性也不那么明显。记得那时候投稿,要么是写好了专门送到泸州日报社去,要么是通过邮局寄送。我这人脸皮薄,怕面见编辑老师,所以多半采取邮寄稿件的方式。尽管如此,稿件同样得到编辑老师的重视。
记得有一次,一位姓钱的编辑老师专门打电话到我的办公室,说稿子需要修改,让去一趟报社。因为要面见老师,我既紧张、又害怕,但同时也高兴,因为稿子要修改,多半是有被采用的可能。
那一次,在钱老师办公室,我看到了之前投过去的稿子,上面有很多处都用红笔批改过了。钱老师态度温和地指出了稿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修改意见。钱老师的修改使一篇几乎要被“枪毙”的稿件恢复了生机。我细细对比原稿和修改稿,心里豁然开朗。
那时候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也参加过《泸州日报》老师的授课,他们讲述稿件采写、图片拍摄等技巧。老师们传授的实战经验,让我受益良多。
其中,一位老师讲的新闻写作细节,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初学新闻采写,不要有畏惧心理,把自己在现场看到的、听到的都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新闻稿写作就成功了一半。这个细节,我深深记在心里,并付诸实践,一直很受益。
后来,我也像当年的老部长一样,把《泸州日报》的投稿方式、联系方式传给了小辈们,方便他们写稿投稿。
转眼间,我已经和《泸州日报》相识三十多年。不过,我和小辈们与《泸州日报》依然保持着亲密联系,依然通过写稿投稿,向社会传递有用信息,更通过《泸州日报》获取泸州日新月异变革发展的消息。这多像一场接力啊,代代相传。
(本报正在进行“芳华四十·一泸同行——我与《泸州日报》四十年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读者可通过以下方式投稿:1、下载川江号新闻客户端,点击右下方“我的”,请选择“我的投稿”提交。2、将稿件发送至电子邮箱lzrbszbs@163.com。3、邮寄到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南路12号泸州日报社新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