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4年07月06日

院地共建“一院一基地一中心一圃”

泸州与省农科院牵手,推动泸州农业提档升级

□ 本报记者 简放鹏

7月2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泸州市共建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泸州分院正式揭牌,同步揭牌了省农科院再生稻研究中心、泸州市南亚热带作物产业技术研究院。

提高再生稻、糯红高粱、荔枝、龙眼等产业发展水平

据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省农科院与泸州将合作共建“一院一基地一中心一圃”。一院即省农科院泸州分院,一基地一中心一圃则是依托泸州再生稻、糯红高粱等粮油产业,以及荔枝、龙眼等热带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成立的省农科院川南成果转化基地、再生稻研究中心、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

根据合作协议,省农科院将选派专家担任泸州分院研究员或技术顾问,开展农作物新材料创制、育种新方法研究、新品种培育,绿色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应急等技术研究等。同时,支持泸州分院在水稻、高粱、玉米、薯类、茶叶、果树、蔬菜、生态养殖、酿酒等方面的技术研创、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泸州市为省农科院提供科研基地、资金等方面支持。

长期以来,省农科院在泸州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吨粮田”建设、绿色高产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促进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接下来,我们将以泸州分院为平台,在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生物育种、绿色农业、农机装备、品牌打造等方面,提高泸州再生稻、糯红高粱、南亚热带作物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构建高能级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省农科院领导表示。

据了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设有14个研究所、1个服务机构。该院研究和开发领域涵盖粮、经、饲作物与水产,涉及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农业微生物、生物技术、农业遥感、农产品储藏加工等60余个学科专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个、国际合作平台4个。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在全国1100多所同类研究所中,排名全国百强农业科研院所第80位,如果只论省级水稻高粱方面研究所的排名,可在全国排名第五。

泸州培育耐热水稻品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泸州想要在种业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特别是扎实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提高创新能力,获得更多的科研院校支撑。

泸州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建省农科院泸州分院,将由省水稻高粱研究所提供科研人员和技术支撑,泸州出资给予补助,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泸州与省农科院共建省农科院泸州分院,泸州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在天时方面,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的主要优势是水稻品种选育,而泸州具有独特的气候,对培育耐热水稻品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地利方面,泸州地处川南,省农科院在川南布局设置一个研究所,便于全省农业科研布局,体现了统筹兼顾原则和“人无我有”的特点。

在人和方面,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与泸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曾设立在泸州,研究所许多员工的家属也在泸州,建立泸州分院后,便于一部分科研人员驻守泸州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