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4年05月23日

《泸州日报》,我的从业“引路人”

□ 蔡有

2000年秋,我从泸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纳溪区上马镇水地村村小任教。学校离场镇有10多公里,陌生的环境、闭塞的交通,住校是我唯一的选择。

学校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几间教室有序分布在操场四周。操场是一个长满杂草的土坝子,只有一个篮球场大小,没有篮球架。校园东北角的一间房屋,便是我“安营扎寨”的地方。

学生放学后,空荡荡的校园独我一人。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匮乏,唯一能够了解外面世界的方法就是看报纸,当时除了党报党刊,还有少量行业报刊。也正是那个时候,我与《泸州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管再忙,每天翻阅《泸州日报》是我的“必修课”。渐渐地,我被报纸上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深深吸引,同时也对那些能在报纸上发稿的记者、通讯员羡慕不已,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上面发点“豆腐块”。

那个时候投稿还没有电子邮箱,就算有电子邮箱于我也无用。我从场上买了些方格稿签,几经修改,终于把那篇500多字的《老人的乐趣》工工整整地誊抄在稿签上,再步行10多公里将稿子邮寄出去。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我每天翻阅《泸州日报》,除了读新闻,更重要的是看自己的投稿有没有“下落”。

一天,我正在教室里批改学生作文,学校校点负责人郭老师急匆匆跑过来找我,说是镇上的宣传干事打电话给校长,我写的稿子上了《泸州日报》,校长高兴之余又把这个好消息打电话告诉了他。因为学校离场镇较远,报纸要次日才能到学校。

或许正是那一次编辑老师的偏爱,我内心深处新闻写作的种子萌芽,才让我后来有机会调到镇上党政办从事宣传工作,正式成为泸州宣传战线上的一名乡镇通讯员,同时开始在各级媒体上小试牛刀。

这样说来,《泸州日报》算得上是我从业的“引路人”。

2016年,我辗转到了江阳区新闻中心(现融媒体中心)工作,期间也得到了泸州日报社王宗琪、万惠萍、刘梅等记者、编辑的悉心指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工作上也有了些起色。至今我还珍藏了几期王宗琪对《江阳通讯》、对我个人稿件的新闻阅评,字里行间言语真切,时刻鞭策着我一路向前。

我现在虽然负责后台编辑工作,鲜有采访写稿,但一路走来的那些经历和积淀,那些恩师的谆谆教导,时时刻刻影响着我、鞭策着我,让我在宣传工作岗位上不敢有半点懈怠。值此《泸州日报》四十岁生日之际,祝愿《泸州日报》越办越好。

(本报正在进行“芳华四十·一泸同行——我与《泸州日报》四十年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读者可通过以下方式投稿:1、下载川江号新闻客户端,点击右下方“我的”,请选择“我的投稿”提交。2、将稿件发送至电子邮箱lzrbszbs@163.com。3、邮寄到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南路12号泸州日报社新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