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4年03月30日

小枇杷成“大产业” “甜蜜事业”更甜蜜

天仙镇银罗村的枇杷陆续成熟,吸引游客前来采摘。 王超明 摄

□ 许紫艳 本报记者 李荣泰

3月29日一早,杨香俊就已打包好100斤枇杷,找人捎进纳溪城区。“这几天邮费还没降下来,找人带比较划算。”他说,今年的果子个大、汁多,又是一个丰收年。

纳溪区天仙镇的枇杷园紧挨永宁河,是国道321旁的一片风景。杨香俊的果园位于天仙枇杷的核心产区银罗村。远看,一株株枇杷树像开着一朵朵棕色、灰色、白色的大花儿。其实那些“花”是保护果子的纸袋,遮风挡雨,也遮住了果子黄澄澄的真身。套袋时杨香俊留了记号,哪株熟了他一清二楚。他说,他家的山药白、早钟两个品种一般在清明前后上市,“今年气温回升快,要早几天。”目前价格在每斤15元-30元,山药白要贵些。

杨香俊是银罗村第一批种枇杷的农户。从1988年起,杨香俊再也没有外出务工过,建房、结婚、养娃、评上劳模,与一颗颗小小枇杷“深度绑定”36年。如今,他家种了30亩枇杷,其中早熟枇杷有6亩,年产量约6吨。他说,早熟枇杷的优势是价好,“按专家的说法,早熟品种应该占80%,但换种是个漫长的过程。”通过不断换种,杨香俊家果园现在主要的枇杷品种有8个。为了培育好的品种,这些年里他去福建、江苏、浙江引种,共尝试引种20多个,目前培育成功的有10多个。

2021年山药白刚培育成功时,有位重庆的游客开着跑车来村里采果,杨香俊就给他推荐了山药白。游客见枇杷还带着青色,连连摇头,但尝了一口后一脸惊喜,当即买了好几棵树的山药白。去年,杨香俊引种成功“白雪公主”,壮大了白肉枇杷家族。贵妃、千禧佩玉、常白1号、山药白、白雪早等都是白肉枇杷,“皮还带青,其实已经熟了”。白肉枇杷肉质细嫩、果香十足,是目前杨香俊的引种方向。

银罗村有枇杷种植大户10多家,最大一户种了40多亩。1993年,银罗村的枇杷参加省上比赛拿了第一名,许多农户由此开始自发种植枇杷,渐渐形成规模。目前,天仙镇的枇杷种植面积有1.5万余亩,银罗村占8000多亩。枇杷改变了银罗村的面貌。“光棍儿都没有了。”杨香俊笑着说,没种枇杷时,姑娘都不愿嫁进村;后来大家靠种枇杷挣了钱,房子越修越好,日子越过越好。2011年,银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纳溪区科技特派员、天仙镇农业农村服务站站长李模秋介绍,天仙的枇杷果质好、成熟时间长,销售时间有45天左右,“若加上冷藏,可以卖两个月。”不过,受限于种植面积,天仙枇杷的产量上升空间不大,未来发展将朝着提高质量方向走,“也就是换种。”

此外,天仙镇的枇杷相关产业也已起步。位于双新村的天仙红果酒厂已成立4年,目前酒年产量5万多吨。制作枇杷酒的方法并不复杂:选好果子、去皮去核,放进高粱酒浸泡6个月。天仙红果酒市场价在100元—180元每斤,最远卖到了柬埔寨。同时,双新村建了天仙红酒庄,做果酒的售后服务。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强介绍,今年厂里将用自酿酒制作果酒,“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品质。”未来,他计划用3年时间,让天仙红果酒的年产量达到20万吨。

在天仙镇,枇杷被称作“金果果”。围绕枇杷做文章,天仙镇还加工生产枇杷花蜜、枇杷花茶、枇杷膏、枇杷糖等,开展观光采摘,努力将一二三产业结合,培育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链。又是一年“金果果”泛黄之时,天仙镇的枇杷经济又拉开了新一轮发展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