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迪
这几天,泸州天气晴好,万物勃发、春色宜人,不少市民来到渔子溪生态公园,或散步、或嬉戏、或慢跑。这份惬意源于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自泸州海绵城市建设启动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泸州市税务局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立足本职,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为海绵城市重点项目提供“税务管家”全程贴心“伴税”服务。
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只是我市税务部门服务企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杠杆作用,以实打实的服务举措正向激励,助力我市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向绿而生、逐绿而行、因绿而兴,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也为守护酒城蓝天、碧水、净土贡献税务力量。
以“服”添力 税惠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泸州北控环保工程投资有限公司是泸州国家高新区渔子溪生态公园的建设方,公司财务负责人陈强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惠及民生、利好企业的重要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税务部门多次主动上门问计问需,及时帮助我们解决涉税疑难。”近三年来,公司累计享受税收优惠2200余万元,税惠红利为工程实施、项目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渔子溪生态公园不足半米宽的小河拓宽到了三至四米,90%以上道路使用的是渗水材料,10多个雨水花园点缀其间,公园行洪能力显著提升,最高可为片区提供约20万立方米的滞洪调蓄空间。
“环境保护税的开征,有效发挥了‘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的反向约束和正向激励作用,促进了绿色发展。”市税务局财产和行为税科负责人肖莉介绍,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减免环保税1亿余元,享受环保税优惠的企业数量、减免税金额也逐年递增,环保税等绿色税种及相关绿色税收政策,推动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以税赋能
税惠助企科技创新加速跑
随着低碳出行理念的深入人心,节能又环保的新能源汽车,颇受大家喜爱,为爱车充电已成为“头等大事”。
在泸州沙湾综合充电站办公大楼楼顶,一排排蓝色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发出耀眼光芒,光伏发电通过储能电池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至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续航“加油”。
“这是我们搭建的四川省首个‘光储充’示范项目,项目集分布式光伏发电、储电、智能充电于一体,实现了发、储、充清洁能源的循环利用。”近日,泸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曾敏说。
泸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是区域清洁能源供应商和数字经济服务商,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瞪羚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曾敏说,近年来,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一方面源于对新能源市场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则源于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不断优化升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税惠助力企业研发的举措年年加力、步步扩围。2023年,泸州能投创新研发持续加力,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00余万元。
据统计,泸州能投实施的泸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一二三期项目,已累计完成充电电量9933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1.7万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如今,泸州能投已实现了从“投融建管”到“研产销运”的跨越转变,建成并运营近200座充电站,建成1900余根充电桩,形成“互通川南”的一体化智能充电网络。
“助力泸州企业向绿而生、逐绿而行、因绿而兴,泸州税务人责任在肩、使命在身。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聚焦绿色项目、绿色产业,充分利用税收大数据,不断细化税费服务举措,做实做细税费宣传辅导,持续帮助企业吃透政策、畅享优惠,助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