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泸州如何作为?3月24日至27日,市级领导干部和县处级主要负责同志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读书班上,“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大家的共识。
□ 本报记者 刘明霞 李荣泰 许亚琴
创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泸州创新资源丰富,拥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2家科研院所,建成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180个,获批省级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如何利用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蔡宗炜说,他们将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
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支持在泸高校与市内行业、企业、产业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合作,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刘著表示,立足泸州实际,将建设一批贴合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优质专业群和专业集群,培养一批“新质”劳动力队伍,为泸州高质量发展夯基赋能。
龙马潭区委书记涂曲平表示,作为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龙马潭区将加强“校院企地银”合作,深化“市场化引才”模式,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科技成果转化提成等产才融合机制,让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因素”。
产业:
优势优先锻长板补短板
赋能传统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在我市产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
“去年下半年,我市对第一批107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目前已经完成95家。今年,将力争完成对200家企业的数字化诊断。”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张毅贤表示,“智改数转”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张毅贤坦言,“智改数转”过程中存在“两极分化”:一方面,一些标杆企业先行先试,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促进传统产业效益提升、能级跃升。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现在生存压力大,缺钱、缺人、缺技术,顾虑多,“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
对此,张毅贤表示,他们正在尝试为中小企业“开药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一些标杆企业的数字化平台免费向中小企业开放,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促进数字产业化。”
作为“智改数转”的先行者,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有着成功的经验。在该园区党工委书记刘淑兰看来,不仅要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用在白酒的生产上,还要运用在服务各种类型的消费场景上,加快数智化营销探索,加强消费沟通,进一步推动白酒与文化、旅游、体验、场景等新增长方式的融合发展、联动发展,为市场端和消费端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除了白酒产业,如何推动核医药产业发展,也是热议话题。“找准优势,错位发展。”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曾妍认为,泸州核医药产业的优势是诊疗、人才、自研药,要在这方面下功夫、锻长板,延链强链补链。
优势优先,推动产业向“质”而行。合江县委书记王波表示,将立足合江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做精能源化工产业,做优食品酿造产业,做强绿色建材,做大包装材料,培育壮大医药健康、先进制造、竹基新材料“三大高成长性产业”,推动产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民生:
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读书班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这一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产生了许多新岗位。同时,随着“智改数转”的推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用工减少。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带来用工方式的变化,产生新型劳动关系,与我们目前的社保政策有可能不匹配,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国华如是说。
未雨绸缪,都旨在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
副市长、古蔺县委书记任晓波表示,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人大代表票决“十大民生工程”,统筹抓好就业、住房、养老、托幼等工作,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对标补短和提档升级,拓展群众致富增收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对于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叙永方案”,叙永县委书记廖俊表示,将坚持城乡融合,扎实抓好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聚焦医疗、教育、“一老一小”等群众急难愁盼,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