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4年03月26日

“千面”曲艺 演绎千台戏

曲艺演出进乡村。

扬琴传承人在表演。

鼓书传承人在表演。范杨 摄

□ 谢昊 刘梅

从年初到年末,泸县的文化艺术从不落幕。

台上,彩龙飞舞。不同年龄的表演者眼放光彩,步伐铿锵有力。

台下,人头攒动。几百米长的花园干道上,都是从七里八乡赶来的群众,掌声与喝彩声绵延不绝。

当你以为泸县只有雨坛彩龙、宋代石刻时,说明你还不了解这座城市。

在泸县宋代舞女乐石刻中,可以发现当时泸县已经拥有了完整的戏剧表演场所和丰富的乐器,表演者们会用琵琶、古琴、排箫、锣、横笛、笙等各种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曲艺文化,是泸县人的另一份底气。

A

追根溯源

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曲艺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北宋,宋代作家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着勾栏瓦舍和说书的艺人:白发苍苍的老者、风华正茂的少年就地摆好擂台,互相竞技;或打起快板、或鸣锣开嗓,或负鼓携琴、或说唱献艺;鼓书、清音、快板……轮番上阵。

眉眼生动传神、唱腔节奏明快、唱词易懂接地气,这是泸县的曲艺表演,不求有多大舞台,有多少复杂动作,只需演员一人或几人,轻装上阵,就是一台大戏。

这台大戏是如何在泸县兴起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泸县有长沱两江之利,历史上是区域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在宋明时期即是中国著名的33个商业都会之一。泸县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繁荣,当地基层劳动群体较大,加之流动人口多,劳碌之余,群众自然有娱乐的需求,这就促成了泸县曲艺文化的兴起。

从文化底蕴来看,泸县让苏轼、黄庭坚、杨慎等人流连忘返;龙脑桥、雨坛彩龙、宋代石刻、屈氏庄园、玉蟾山摩崖石刻等“十大国宝”赋予泸县良好的文化基础,并成就了“千年泸县·宋韵龙城”的城市文化品牌。

深厚的文化土壤让泸县曲艺文化兴盛一方,登上大雅之堂。

“曲艺已经成为泸县另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泸县曲协主席陈敬源介绍,2016年,泸县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现存及活跃在泸县的曲种主要有金钱板、快板、清音、车灯、盘子、相声、小品、双簧、谐剧等33类。

B

兴盛一方

今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泸县人民广场人山人海,为期10天的“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活动启动,赶会的群众扶老携幼如潮水般涌来。

“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农民演艺大舞台表演的内容有歌舞、快板、魔术、才艺等。曲艺表演者以天为幕、地为台倾情献艺,现场热闹非凡。

鼓书传人朱裕国一上台,铿锵的鼓点、洪亮的说唱,让观众掌声、叫好声不断。“我要把精心编排的曲子唱给年轻人听,希望他们能传承下去。”朱裕国说。

事实上,曲艺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沁润着下一代。去年,在泸县首次开展的“曲润龙城 艺传薪火”中国曲艺之乡泸县曲艺活动周的擂台上,竞技表演者中年龄最大的近80岁,最小的只有11岁。

“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活动从2012年起延续至今。十一支农民演艺团队会到泸县及周边地区开展农民演艺大舞台演出,每年演出达1.2万多场次。

2009年10月,泸县把全县86支民间演出团体整合起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演艺中心——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同时构建“县有农民演艺中心,镇有农民演艺服务站,村(社区)有农民演艺服务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把“文化安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参与、文化传承”融为一体,成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杨光英认为,泸县丰富的曲艺文化由演艺大舞台来集中呈现,对促进农民勤劳致富、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极大带动作用,这是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农村文化现象。

C

传承接力

今年3月21日,泸县玄滩镇西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院坝上一大早就坐满了群众,伴随着激昂的音乐,泸州市2024年“戏曲进乡村”走进玄滩镇暨玄滩镇“三下乡”活动拉开序幕。

“今天的节目很精彩,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一场大型的曲艺表演,我们非常满意。”“泸县曲艺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有了协会、大舞台,还建了曲苑中心,变化很大。”群众喜笑颜开,交口称赞。

泸县,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示曲艺之乡的风采,发挥出曲艺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文化力量。

2023年9月,泸县鼓书《油罐“上梁”》亮相中国曲艺界最高规格舞台——中国曲艺节,这是已经有150多年历史的泸县鼓书首次亮相于中国曲艺大家庭。故事的主人公叫“朱油罐”,他的真实原型就是朱裕国本人。“我把自己家里瓜果飘香、欢歌笑语的喜人景象搬上舞台,展现出村民互帮互助、基层干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画面。”朱裕国说。

如今,泸县将百和、石桥、毗卢、得胜、云锦、玄滩六个镇建设为泸县特色曲艺之乡;形成“处处有阵地、时时可共享”的曲艺之风,初步形成“15分钟曲艺文化服务圈”和“家门口文化共建共享区”的阵地格局。

同时,泸县建设了泸县实验学校的四川清音、泸县城北小学的四川盘子两个“曲艺进校园”传习示范基地,祥和腰鼓、西苑秧歌、怡园莲枪、建设快板四个社区曲种传承点位,以及多个曲艺非遗传习基地。

仅2023年,泸县曲艺作品就多次登上央视《农家院里过大年》《乡村大舞台》《非遗里的中国》等品牌栏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泸县曲艺的风采。

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泸县曲艺发展曾一度遇到瓶颈。陈敬源说出了老一辈曲艺表演者们的困惑:“现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时代化,原有的说唱形式和内容已经跟不上群众需求,尤其是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力。”

庆幸的是,近年来泸县高度重视中国曲艺之乡的进一步建设,成立专班工作小组,县级各部门形成合力,并通过实施“政府买单、送书下乡”工程,常态化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让曲艺老艺人登台授课,成为校园“民俗教授”。支持泸县龙舞、泸县鼓书等47项曲艺非遗融入演艺市场,探索出“政府搭台、演艺助力、曲艺唱戏”的活化利用新模式。

下一步,泸县将通过坚持举办曲艺艺术周活动,把“曲润龙城·艺传薪火”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曲艺活动品牌;持续做好文艺结对工作,推动文化文艺优质资源下沉;做强农民演艺大舞台、龙舞闹元宵、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座城,一群人,千场戏。

坚守者们相信,泸县曲艺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代表四川、泸州、泸县的文化印记。

一半舞台,一半人生

□ 刘梅 谢昊

翻开泸县文旅画册,一张张不同表演时期的曲艺老照片被收藏其中。照片上的人都是谁?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五十载薪火相传

2023年9月14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的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群星奖决赛在南充落幕。鼓书艺人朱裕国带着作品《二十四个望娘滩之“除霸”》代表泸县登台参赛。

吆喝声起、锣音清脆、鼓声响亮……朱裕国一行人的精彩表演获得了满堂喝彩。

66岁的朱裕国是泸县的鼓书名角。鼓书,是泸县板腔体曲种之一,俗称“板凳戏、打书、单唱书”等。据记载,其发端于清朝末年,至今流传广泛。

鼓书表演者多现场即兴编词,坐、站、说、唱不拘形式,说唱方式独特,唱腔曲调丰富,老少皆宜、受众面广。2017年,泸县鼓书被批准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泸县鼓书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朱裕国16岁师从泸县鼓书第五代传人朱华容,继而练习泸县鼓书的伴奏、腔调与表演唱腔。每天六七个小时的辛苦训练,朱裕国甘之如饴。

“我从小就十分喜爱曲艺、戏曲等,唱戏演出也就不觉得辛苦。”朱裕国说,在台上演出必须提着劲儿好好唱,才不负老乡们的热情和期待。

这一唱便是50年。

在朱裕国的创新传承下,泸县鼓书形成了一整套有体系、有固定板式唱腔的汉民族民间曲艺表现形式。此外,朱裕国系统地整理了泸县鼓书的七种演唱曲谱,创编了《庆贺华堂开场词》《庆贺生日开场词》等16种鼓书书帽词,或歌功颂德、或育德修行、或赞美人生,其内容十分丰富,形式生动活泼。

一生承接文脉

75岁的罗在云是泸县另一位曲艺名角。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泸县农村开始流行各类曲艺节目。“罗站长,你宣传搞得那么好,文化站咋不组织一个宣传队下乡演出哟?”当时有群众对时任泸县原玉河沟乡(现已合并到玄滩镇)文化站站长罗在云说。群众的话激励了罗在云,他下决心组织一个文化宣传队。

1982年,罗在云在原玉河沟乡政府的支持下挑选出8名女青年,编排了四川车灯《独生子女一枝花》。随后,他把几支“轻吹”队队员吸收进宣传队,成立了全县第一支文化演出队。

2013年,泸县成立了农民演艺行业协会,罗在云担任协会秘书长。通过演艺协会的积极培养和创新发展,全县曲艺作品质量越来越高,不少作品被选入参加全国各级展演,曲艺演出队伍逐渐发展到100多支,演员有3000多人。至今,罗在云已为泸县曲艺界培养出朱裕国、陈顺明、何芳、廖八等艺术人才,这些人都成了泸县民间演艺团队的优秀代表。

“泸县人学曲艺、爱曲艺、传曲艺,丰富多彩的曲艺种类,也在不断滋养着我们。”罗在云深有感悟。

2017年,罗在云根据真人真事和好人好事创作出曲艺串烧《四个老汉夸好人》,不仅参加了泸州春晚演出,还在各地连续演出了400余场。2019年9月,《四个老汉夸好人》进入四川省群星奖决赛。

近几年,为了讲述地方乡村振兴好故事,罗在云先后创作了四川车灯《第一书记到山村》、小品《张二回家》,巡演200场,还参加了中国曲协的巡回展演。

手记

感受艺术的力量

□ 刘梅 谢昊

2016年,泸县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8年来,泸县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曲艺文化的精髓,还不断赋予了这一传统曲艺形式新的生机与发展活力。

每年三月,泸县以天作幕,依地为台,雨坛彩龙舞动其间很是热闹;乡音乡韵,齐聚街镇,讲不尽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随着时代飞速前行,地方曲艺在博采众长中如何保住艺术本质?大胆创新中又如何不失了戏魂?这些年来,一代又一代泸县曲艺人积极颂扬好人好事,捕捉社会正能量,采集多种基层素材,注入地方特色,作品与时俱进,唱出了时代新风采。这便是泸县曲艺在今天仍然得以流传和发展的答案之一。

有人说,文化的艺术魅力是可以超越时间、超越国界、超越语言障碍的。泸县曲艺是“老旧的”,更是“年轻的”,它的“传”与“承”,正在迎来一个又一个接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