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梅 本报记者 蔺艳霜
质量,是航天产品永远的生命线。作为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202车间生产一线的操作工、技师,许东入职24年来,长期和不同的产品打交道,用匠心守好航天产品质量关。
从易到难
多岗位锻炼成为编程高手
走进202车间加工中心现场,一股特殊的味道扑面而来,初来者有点不适应。“这是切削液的味道,我们早就习惯了。”站在一台数控加工机械旁边的许东笑吟吟地说。
2000年,许东成为202车间的一名工人。刚开始他的岗位是负责坐标镗床,后来又相继在普车、数控车床等岗位工作,不久调到了车间难度最高的加工中心,这让他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在刚调入加工中心时,许东负责操作机床,当时的他只会简单的机床操作加工,调试由专人负责。2012年,202车间倡导各岗位自调自干,许东开始接触手工编程,并对这一技能产生了强烈兴趣。
转折出现在2017年。那一年,公司将大部分批量生产的产品转为外协(外包的一种形式),202车间主要负责研制产品生产。许东被选送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了两个月的UG软件,为其编程技能提升打牢基础。“学习回来后,我白天上班,晚上就抽时间在电脑上练习编程。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感觉、越学越有信心……”谈起自己的自学成长过程,许东就像一个介绍学习情况的学生,眼睛里闪着光。2018年,他获得公司加工中心竞赛第三名;2019年,获“四川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泸州选拔赛第二名;2022年,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七院选拔赛第二名;2023年,获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职工技能竞赛暨“威龙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铣工比赛第八名。
迎难而上
航天人直面挑战绝不认输
“加工研制产品和急件产品,可以说每一次都是挑战。”许东感慨地说。每次拿到新任务,许东要做到统筹兼顾:装夹方式要考虑定位、外观夹伤、产品变形等因素;加工路线要考虑产品刚性、变形、加工方法等要素;编程要考虑刀具大小、类型、长短等要求。
摆在202车间产品展示台上的一个四面都有着对称的圆孔、方槽的圆锥形零件,是许东迄今遇到的难度最高的产品。2023年,川南能源公司请求202车间技术支持,研制一个抢夺市场的必需品。“当时这个任务落到我们班组,从车间领导到组员,一致认为这是车间遇到挑战性最大的产品。”许东和班组骨干孟锐、梅蔺组成攻关三人组,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仅凭一个三维模型摸索加工,加班加点调试。一般产品只需要四五段程序就可以完成生产,而这个产品最后生产出来有180多段程序,最终圆满完成研制任务。“那一个半月,我们三人每天工作很久,下班回家基本都是凌晨了。”许东说,航天人面对挑战绝不认输。
深耕一线
用行动诠释匠心含义
2023年4月,车间普机班在加工某型号的分瓣螺母时,突遇磨床设备挂轮座老化损坏,造成该批紧急产品无法加工。由于这个磨床是30多年前购买的老设备,目前市面上已没有此型号的磨床销售了,厂家也已停止相关零配件生产,因此没有办法通过购买渠道解决问题。
一边是需要按期完成的产品,一边是无法购买的零件。普机班赶紧把这个难题向车间反馈,车间领导希望大家集思广益解决这个生产上的难题。该零件没有加工图纸,圆弧段较多,角度、端距、尺寸大小难测,且材料为铸铁,库房仅有一块板料,需调整角度才可加工完整,生产难度较大。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大家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好办法。就在一筹莫展之际,许东站了出来。他采用逆向工程的思路,通过很多次尝试,最终做出运行程序并成功在机床上加工出模型。
模型建好后要绘制板料尺寸,虽然只有一块板料,但是这也难不倒他,他将产品轮廓在板料内倾斜打样,再通过适合的刀具加工,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该产品生产。“太费脑筋了。”回忆起这项攻关,许东感触颇深。
“做好自己的事情,无愧自己的初心。”24年来,许东深耕航天火工一线,在从技术小白到生产骨干的成长之路上,他用行动诠释着匠心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