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4年03月18日

50岁全口缺牙,他在家门口找回“门面”

肖金刚为患者拆线。 本报记者 曾念 摄

□ 本报记者 曾念

“能听见我说话吗?快醒醒!”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麻醉医生的呼唤下,手术台上的先愈(化名)慢慢睁开了眼睛。他有些诧异:“天怎么快黑了,明明进手术室时还是上午”。几名医护人员额头上布满的汗珠向他“透露”了这场口腔种植手术的难度。

“手术很成功!”医院院长肖金刚面带微笑说出的几个字,让先愈安了心。

3月9日,是先愈术后拆线的日子。这次来医院,他手里多了两样东西:鲜花与锦旗。向医护人员致谢的那一刻,先愈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重现眼前。

50岁全口缺牙,多家医院束手无策

先愈今年50岁,是长期在西藏工作的泸州人。几年前,患有严重牙周病及糖尿病的他牙齿开始松动脱落。每缺一颗牙齿,他就用活动假牙补上。

活动假牙必须挂靠在邻近牙齿上才能保持稳定。久而久之,先愈的其他牙齿被连带着松动、脱落,天然牙齿越来越少,活动假牙越来越多。假牙得经常取下来清洗,十分不便。

吃饭时,先愈的假牙一不小心就会掉出来。“在家里吃饭还好,在外面吃饭假牙掉到饭桌上真的很尴尬。”他因此常被朋友打趣,十分苦恼。

随着牙槽骨吸收,先愈的活动假牙所能依靠的骨组织越来越少,甚至大声说话假牙都会从嘴里“蹦出来”。全口种植牙成为他摆脱苦恼的希望。

口腔局部骨组织条件差,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做过心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这一系列的身体问题,都成了先愈想做种植牙手术的“拦路虎”。他去过多家医院,医生都摆摆手给出相同的答案:手术风险大,不能保证种植牙手术成功。

在失去希望之际,先愈想起朋友曾提过的肖金刚医生,“听说肖医生技术不错,做过很多高难度的种植牙手术,我决定去试试。”于是,他专程从西藏请假赶回泸州。

8小时全麻手术,家门口寻回希望

在了解先愈的基本情况与病史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麻醉科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专家进行了多次诊疗方案的研讨。先愈的心脏有6根冠脉支架,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一般外科手术前会暂时停药,避免术中大出血,但处理不当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什么时候停药?停多久?一次性全口种植还是分次种植?糖尿病如何处理?如何确保种植的准确性?如何处理骨量不足?这些问题都在研讨中找到了答案。

在全麻下一次性全口种植牙手术!肖金刚“拍板”了。这样既可以减轻先愈的痛苦、减少就诊次数、降低停药风险,还能缩短种植修复周期。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2月27日上午10时许,一场“硬仗”开始了。被推进手术室时,先愈的心脏怦怦直跳,五根手指不由自主紧紧攥在一起。手术不成功怎么办?会下不来手术台吗?带着疑虑与担忧,先愈在全麻下睡着了。

先愈的双侧上颌磨牙区骨高度最低处仅1.5毫米,而种植体需要超过8毫米高度骨量的操作空间,需要进行双侧上颌窦外提升手术;部分牙齿周围骨量宽度不够,需要进行引导骨再生术;牙槽骨不规则,需要进行牙槽骨修整术;上颌种植8颗、下颌种植6颗,需要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确保种植体位置的精准……术中,肖金刚团队密切配合,争分夺秒根据患者牙齿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一旁,医院麻醉科主任杨云春全程紧盯着先愈,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先愈轻微的吞咽动作、放慢的呼吸频率等,都没能从他眼皮底下逃过。

“能听见我说话吗?快醒醒!”在杨云春的呼唤下,先愈再次醒来已是傍晚时分。这一觉,他睡了8个小时,术中没有感觉到疼痛。

“手术很成功!”这句话传入先愈的耳朵,他的顾虑与担忧一下烟消云散。

走出手术室,见到先愈的爱人,肖金刚告诉了她手术成功的消息。放下心来,先愈的爱人这才注意到肖金刚满是汗珠的额头,以及疲惫的身躯。

找回“门面”,患者送上鲜花锦旗致谢

被推出手术室后,先愈回到病房休养。他笑称自己的病房是“香饽饽”,医生时常来查看他术后是否出现了并发症,护士不断叮嘱他一些注意事项。

几天后,先愈出院了,医护人员的关心却从未间断。“我每天都会接到医生的电话,问我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口腔消肿没有。”回答医生问题时,一股暖流涌上先愈的心头。

3月9日,先愈带上鲜花与锦旗,向医护人员致谢。“医术精湛传四方,医德高尚暖人心”,思考良久,他将谢意浓缩成了这14个字。

“谢谢你们,我无以为报。”递过锦旗,先愈紧紧握住了肖金刚的手。

俗话说,牙齿是一个人的“门面”。4至6个月后,待先愈此次手术植入的种植体与牙槽骨完成“结合”,安上牙冠,他就将拥有一口全新的牙齿。他已经想好找回“门面”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尝遍所有想吃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