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曾念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大到消化道肿瘤,小到0.5公分的消化道磁力珠异物,医生都能巧借内镜治疗,让大多数患者免受“剖腹”之苦,“镜”到病除。
70岁大爷患胰腺肿瘤 内镜穿“针”帮治疗
前段时间,70岁的许大爷有些不敢出门,因为他常常走着走着就晕倒在地。最初排查了他的心脑血管没有发现问题,最后才查出是低血糖发作引起的晕倒。但为什么会反复发作呢?许大爷心里犯嘀咕,家人也十分担心他出事,便带着他前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医,想要揪出病因。
检查发现,许大爷的胰腺上长了一颗直径不足2厘米的肿瘤,很大可能是神经内分泌肿瘤。随后,许大爷通过在超声内镜下胰腺肿瘤穿刺活检后,证实为胰岛细胞瘤。这类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会分泌大量胰岛素,是导致许大爷低血糖时常发作的“元凶”,手术切除是传统治疗方法。医生的诊断让许大爷的家人慌了神,他的身体能扛住做手术吗?术后康复效果能达到预期吗?家属向医生抛出担心的问题。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对少见,通常以外科开腹手术切除病灶。但考虑到许大爷的身体情况,以及家属的担忧,经过医院多学科会诊讨论,医生提议可在超声胃镜引导下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这是一项微创技术,主要针对2厘米以下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实现不开刀“杀死”肿瘤细胞。
手术当天,医生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穿“针”,穿刺针精准扎入患者肿瘤后,通过注射药物,顺利消融肿瘤病灶。整个过程仅用时十多分钟。术中及术后许大爷无任何腹痛不适,低血糖也没有再发作。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医师石蕾介绍,许大爷复查时,他的肿瘤病灶已基本消失。
8岁儿童误吞磁力珠 医生不开刀巧取出
几天前,8岁的何萱(化名)老是肚子痛。小何萱告知父母,自己2天前吞服过两颗磁力珠,吓得父母连忙带她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
医生通过检查,果然在小何萱的肚子里发现两颗直径5毫米左右的磁力珠。进一步做胃镜检查发现,一颗磁力珠大部分被包埋于胃底壁内,而另一颗磁力珠的位置判定直接决定着治疗的方式。
医院消化内科医师唐川康、王忠琼、石蕾反复追问小何萱吞服磁力珠的时间与方式,初步判断磁力珠应该一颗在胃部,一颗在肠道,因为两颗磁力珠吞服时间间隔20分钟左右。
医生推断,“跑”得快的磁力珠率先抵达肠道,而另一颗“赶”到胃部时,由于磁力珠具有强磁吸力,于是两颗磁力珠隔着不足10毫米的胃肠壁,瞬间牢牢吸在一起。时间一长,会造成胃肠壁穿透性损伤。也就意味着,磁力珠强大的吸力会使夹在它们中间的肠管壁逐渐变薄,出现缺血坏死,最终引起肠穿孔。就像两只手掌不停挤压面团,面团最终会成为一张薄饼,甚至破洞。
在这种情况下,为最大程度减轻小何萱受到的伤害,医生决定马上实施内镜微创手术。首先采用超声内镜探查,进一步明确胃壁内确实仅有一颗磁力珠嵌顿,随即采取黏膜剥离术方式,顺利取出这颗磁力珠,并顺着她的食道拿出,整个过程仅十多分钟。2天后,位于肠道的另一颗磁力珠被小何萱顺利排出体外。术后第3天,小何萱顺利出院,回归校园。
一般情况下,如若只吞服了一颗磁力珠,它可能会自行排出体外。但若误吞两颗以上的磁力珠,一方面,人体肠道“山路十八弯”,磁力珠极易被卡住,导致难以排出;另一方面,它们可能会隔着胃壁、肠壁等相互吸引,引起胃肠梗阻、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导致腹痛剧烈等症状,甚至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误吞磁力珠、硬币等异物,一定要马上送医。”石蕾说。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钟晓琳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该科室内镜微创技术日新月异,除常规开展胃肠镜检查、胃肠道息肉摘除术外,还熟练开展消化道早癌筛查及相关内镜治疗。众多消化内镜微创技术的全方位开展,为患者生命健康拉起“防护网”,使患者免于开刀之苦。目前医院内镜医学部周六门诊已开诊,有需要的市民可预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