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猛
本报记者 曾念
1月23日,当11岁的刘鑫浩(化名)再次睁开眼,眼前的景象恍如隔世:外公外婆突然苍老了许多、父母一脸憔悴,屋里还站着许多白大褂。他尝试着回忆,脑子里却一片空白……
父亲告诉小鑫浩,这个觉他睡了很久,足足31天,把他从“天上”带回人间的,就是穿白大褂的叔叔阿姨们,并叮嘱他:“长大后,你一定要记得报恩。”
小鑫浩从发现生病到病危仅七八个小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挑战10%的生存率,用了31天把他从“死神”那里夺回来,赋予他第二次生命。
“我们全力配合,一定要救救孩子!”
提到小鑫浩发病经过,外婆至今仍懊悔不已:“要是早一天送他到医院,或许就没有后来的事了。”
去年12月22日下午,放学回家的小鑫浩突感身体不舒服,外婆触摸着他滚烫的额头,“娃娃可能是感冒发烧了,不用动不动就送医院。”凭着经验,外婆取来退烧药给他服下。然而8个小时后,小鑫浩突然出现发抖、上气不接下气、大小便失禁的症状,很快昏迷不醒。“难道是毒血症?赶紧送医院!”老人心里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十多分钟后,小鑫浩出现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病房,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抢救。化验单上密密麻麻“爆表”的各项检测指标,也印证了老人的担忧:因重症甲流等多种病原体感染,诱发脓毒血症+脑病+脓毒性休克,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当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兴说出初步判断结果后,外婆顿感天旋地转。沈兴扶住老人安慰道:“我们也十分心疼娃娃,一定会尽全力抢救,不过……”沈兴欲言又止,“不过”后面隐藏着更为残酷的现实:孩子的肝、肾、肺、消化道等多个器官功能出现快速衰竭,救活的可能性不到10%,即便救活了,也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
“我们全力配合,一定要救救孩子!承担一切后果。”此时,小鑫浩的父亲赶到医院,在医护人员面前“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此情此景,让医护人员也不忍直视。
与“死神”赛跑,惊心动魄
家属的无条件配合,无疑给全体医护人员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带上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一场惊心动魄与“死神”赛跑的抢救迅速展开。
医院内:医院副院长吕沐瀚召集儿科、神经内科、药学部、感染科、消化内科等科室专家、教授齐聚院内会诊。他们中不少人曾经携手抗非典、赴汶川、战新冠,今天,这些重症急救“老兵”再一次并肩作战,齐心协力制定抢救方案。
医院外:医院开启网上绿色通道,联系北京、上海、重庆、山东等地最好的儿科医院专家线上会诊,讨论最佳治疗方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线上指导治疗。
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病房内,儿童重症医学专家、教授、医生、护工齐心协力,24小时守候在小鑫浩病床旁,给他输氧、安装呼吸机、输送各种抗生素液体、换血浆、注射血液抗凝剂……“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
一切努力,只为给小鑫浩争取更多抢救时间。
“血压稳定了,肾功能又开始衰竭。”
“肝功刚刚好转,颅内又出血了。”
“消化道止血了,肺部感染加重。”
……
气氛紧张,医护人员挥汗如雨。在最初抢救过程中,靠着连接的10多个“生命通道”,各种药物持续不断地输入到小鑫浩的体内,但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沈兴说,小鑫浩的全身免疫系统都在攻击他,前一两个星期就像狂风暴雨,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他随时可能被“席卷”,医护人员必须死死“拉”住他。过了这道“生死关”,医护人员又像高空走钢丝,需要小心翼翼调节小鑫浩的身体平衡,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功亏一篑。
在PICU门禁内,医护人员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在PICU大门外,小鑫浩的家人每天都在为他祈祷……
小鑫浩的哥哥小鹏(化名),一有空就到病房,在弟弟耳边呼唤他,给他说学校里的趣事、笑话,怕他一“睡”不醒;父母、外公外婆、奶奶经常轮流俯在他耳边,偶尔会看到孩子的眼角溢出泪珠……
15天后,小鑫浩的父母进入病房探视,“弟弟,要是能听到我们说话,你就眨一下眼睛。”没想到,孩子竟然恢复了自主意识,他开始尝试抬起眼皮。“有救了!”小鑫浩的父母与医护人员相拥而泣。此刻,小鑫浩的父亲也不顾自己定的 “探视小鑫浩时,谁都不准掉眼泪”的“禁哭令”。
1月23日,小鑫浩九死一生,从儿科重症监护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
“你健康成长,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
“小鑫浩的脚能动了!”“小鑫浩能开口说话了!”“小鑫浩开始进流食了!”在随后的康复治疗中,一个又一个捷报从儿科病房里传出。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接或间接参与小鑫浩抢救的医护人员超过50位,涉及科室10余个。值得一提的是,当得知小鑫浩被成功救治,曾参与线上会诊的华西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几位儿童重症医学知名专家,对此次救治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再一次创造了儿童重症医学的奇迹!
如今,小鑫浩已经能够正常吃饭、打游戏,时不时拿出小本子涂涂画画。因为“睡”得太久,他的下肢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还需再做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这些日子里,他从大家的闲谈中,渐渐完成这31天的“断片拼图”。
眼瞅出院的日子渐近,小鑫浩的父母又有了新的“烦恼”:肯定要送一面锦旗给医院,但无论锦旗上面写什么,似乎分量都太轻。小鑫浩却在一旁自顾不暇,他偷偷在小本子上写下了他认识的医护人员名字:沈兴、罗平、迂艳红、薛莉、刘文君、刘斌、董文斌、雷贤英、刘勤……
“娃娃说,等他长大后,要回医院来报恩。”妈妈将小鑫浩的秘密告诉了前来病房探视的沈兴。沈兴抚摸着孩子的脑袋,嘴角露出微笑:“只要你健健康康地成长,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