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4年03月16日

糖尿病防控创出“泸州经验”

——记徐勇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 本报记者 吴迪

“2021年,全球有5.29亿名糖尿病患者。到2050年,全球预计有13.1亿名糖尿病患者。”

“2007-2017年间我国糖尿病总体患病率由9.7%上升至11.7%。”

……

近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勇领办的徐勇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学习室里挤满了学生,看着屏幕上的病患数据,徐勇面色凝重。“数字是冰冷的,但人是有温度的,数字背后是亿万个家庭。”徐勇深知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每每谈及于此,他都感慨万分,“作为临床医生,肩上的担子重啊!”

在徐勇的带领下, 徐勇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聚焦代谢性血管疾病领域难点,着力解决代谢性血管疾病领域国际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致力于基础与临床结合、多学科多领域协作,完善代谢性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新理论体系,提升糖尿病预防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两次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均排名第一)。日前,该工作室获评“泸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用“心”战“糖” 构建推广应用防控体系

中国有近1.3亿名糖尿病患者,还有数量非常庞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如何有效遏制糖脂代谢紊乱诱导血管疾病是当前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徐勇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着重探索代谢性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分子机制和精准防治,以非编码RNA、表观遗传、免疫—炎症反应、细胞死亡、肠道菌群等为靶点,设计和合成新型诊断、治疗药物,开展精准营养和精准防治研究,推动我省内分泌代谢学科发展,降低代谢性血管疾病带来的危害。

经过随访周期长达10年的队列研究和精准治疗研究,徐勇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发现一系列早期预警和预后评估指标,构建适合中西部地区及基层社区推广应用的防控体系,提升糖尿病一、二级预防水平,相关技术下沉应用到凉山、甘孜等地的基层医院,对分级诊疗、慢病管理以及主动健康作出良好的应用示范。

徐勇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糖尿病“五师共管”综合管理模式,借助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预警和防控体系;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异体血小板凝胶和负压伤口吸引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推广到国内多家知名医院,使糖尿病随访率提高约30%,足病截肢率降至1.1‰,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9‰)。上述创新管理模式及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显著降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致死致残率,提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

刻苦钻研挑重担 创新不忘“传帮带”

除了工作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工作室,时常能看到徐勇热心指导、耐心“传帮带”的忙碌身影。“医学注重创新和传承,我觉得最幸运的是在年轻时遇到好的老师、在年老时遇到好的学生。”徐勇说,“我年轻时在多位好老师的帮助下成长起来,今天我也要把这些经验传递给我的学生。”

课题组用到的糖尿病小鼠,其疾病模型制作加药物干预常常需要耗费半年的时间,期间的操作不当以及疏忽大意随时可能导致半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学生们会定期将研究进展以及实验困难汇报给徐勇,徐勇都会及时回复和解惑。

学生在解读肾脏病理损害的时候遇到了障碍,徐勇会带领学生到病理科登门拜访,请病理科教授帮忙分析解读镜下切片。渐渐地,学生们自己读片的技能迅速提高。

徐勇还注重派送学生外出参观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每月举办一次科研进展文献交流学习,选取国内外代谢性血管疾病相关前沿作品,由学生汇报和分享,然后课题组老师们提问,大家一起交流和讨论,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经过多年的建设,徐勇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打造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团队,包括高级职称17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客座教授2人,博士1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多名专家在专业及学术组织中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及基础医学与转化学组组长、四川省内分泌暨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荣获“天府名医”和“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人才称号。

近5年来,该工作室发表高质量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3分以上SCI论文15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多次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指南和专家共识10份,出版专著15部,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70余名,在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内分泌专业排名中位于40名。研究成果经过同行专家评价,认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显著提高国内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及防治水平。

近日,中华医学会发布了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名单。徐勇牵头的科技成果《糖脂代谢紊乱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与防治策略》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024年,工作室将继续聚焦代谢性血管疾病防治面临的重大问题,在疾病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等领域继续努力,实现相关重要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期望能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徐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