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简放鹏 实习生 何君宜)3月1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我市粮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扩面积、提单产、减损失、增效益,将采取抓好春耕备耕、中稻再生稻生产等措施,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9.1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237.5万吨以上。
据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将采取两项措施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一是抓好春耕备耕。对市委、市政府下达各区县的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大豆生产任务,各区县将种植面积层层分解落实到户、落实到地块。根据土壤墒情、水田蓄水情况,开展春播,指导农民开展旱育秧等工作,育足育好水稻、高粱、玉米、红薯“四苗”,以保证秧苗供应充足;整合气象、水务、应急、农业等部门力量,统筹农田水利建设、提灌设施建管、渠道管网布局,对气候、蓄水、土壤墒情作出准确预判,提早应对可能出现的春旱,确保大春生产应种尽种;结合春耕生产需要,做好农资储备、调剂和调运,确保春耕生产农资供应充足。二是抓好中稻再生稻生产。泸州具有“春提早、秋延迟”的独特气候特征,具备发展中稻再生稻的良好自然条件。去年,全市建成中稻再生稻吨粮田20万亩,再生稻有收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对此,我市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担负全省产粮大市、全省再生稻第一市的使命,加快打造中稻再生稻百里长廊,辐射带动全市建成中稻再生稻“吨粮田”30万亩,力争全市再生稻生产有收面积达到145万亩、总产量达到25万吨,为打造“天府粮仓”泸州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推广籼粳杂交新品种和再生力强的“稻香杯”优质品种,提升再生稻产量;选派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落实主推品种、育秧时间、育秧方式、栽插密度、病虫统防、粒芽肥、收割高度“七个统一”要求,确保高产技术措施到位。
另外,再生稻生产具有投入少、周期短、米质好的特点,我市将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再生稻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再生稻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