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将至,龙文化在泸州人生活中掀起“龙”卷风。其实,泸州是一座“含龙量”超高的城市,龙眷泸州,在泸州有“浓”厚的传承。泸州龙文化、龙元素烙印在酒城大地上,出没于寻常巷陌中,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泸州主要呈现龙文化元素文物众多、龙文化历史悠久、表现形式丰富等特点。此外,泸州人以龙为媒,兴文化谋产业。让我们一起寻找龙在泸州的身影,了解泸州龙的形象和故事。
□ 本报记者 吴迪
历史久 媒介多
龙行泸州数千年
泸州龙文化历史悠久。自汉代建县以来崇龙习俗就盛行民间,泸州先民认为龙是祥瑞,有驱邪、避灾、祈福等作用。“渐渐地,泸州积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龙文化底蕴,群众赏龙舞、观龙桥、品龙雕、划龙舟,境内还有大量的龙泉、龙山、龙江、龙雕、龙舞、龙眼、龙酒等,龙的种类有彩龙、火龙、草龙、水车龙、荷花龙、板凳龙等,龙文化融入了泸州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龙’既结合了劳动与生活,也凝聚了人民的美学素养,泸县更是享有中国龙文化之乡的美誉。”市博物馆副馆长邹西丹说。
泸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以西王母为中心的装饰题材里,距今约2000年的装饰题材中龙与虎常伴生出现,构成经典的西王母龙虎座图式。
在宋代,泸州先民将普通的石头变身成一块块沉甸甸的承载着龙文化的“宝石”,龙元素画像石刻数量众多,雕刻精美。
市博物馆馆藏48件南宋青龙石刻,另有龙元素文物81件,涵盖书画、铜器、瓷器等。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现有青龙石刻一级文物19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23件。2002年在泸县牛滩镇滩上村出土的南宋高浮雕青龙石刻是其镇馆之宝。
合江县博物馆馆藏龙元素文物有30件,有国家一级文物南宋高浮雕青龙祥云石刻。
清雍正至乾隆间刻、清同治十年印本的佛教经典古籍——《龙藏经》,是四川现存三部《龙藏经》之一,也是泸州现存唯一一部佛教经典古籍。
形式特 种类多
舞进央视惊艳成都大运会
“2023年,泸州雨坛彩龙参加了全国第四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开幕演出、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拍摄、非遗之夜——2023川渝非遗主题展演、央视2套《欢乐大猜想》拍摄等活动18场次。龙年春节期间,还将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舞动中国’龙舞大巡游(广东惠州)等数十场大型活动。”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雨坛彩龙负责人王笃才说。
2023年7月22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村开村。一条有9节、18米长的泸县玄滩乾坤龙“入驻”大运村东盟美术馆,和泸州多项非遗一起在成都大运会展现泸州文化元素和城市魅力,迎接成都大运会的来临,共同吸引世界的目光。
这条龙作为主题艺术展“舞·龙跃飞天”的主角,还吸引了国内外运动员目光。南非大学生运动员CRAIG Jordan Skye首次到成都大运村东盟美术馆逛展时,对展馆这条玄滩乾坤龙情有独钟。只见这条盘旋而上的乾坤龙,仿似腾空飞舞,气势十足。惊叹之余,他颇有兴致地听志愿者讲解这项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泸州制作的彩龙看起来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龙的威严和气势。”CRAIG Jordan Skye表示,希望借成都大运会了解更多中国传统习俗,回到校园后,他将把泸州彩龙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据泸县玄滩镇文化干事高大源介绍,玄滩乾坤龙舞是2013年第四批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借到成都大运村东盟美术馆参展的玄滩乾坤龙近50公斤,参展前半个月用皮卡车运到了成都大运村。得知外国人十分喜欢泸州的彩龙,高大源感到非常欣慰。
据市博物馆科研部工作人员邓雪燕介绍,截至目前,我市仅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22个,包含太伏功夫龙、石桥板凳龙龙舞、牛滩金山荷花龙舞、潮河铁水花龙舞等。泸县方洞镇雨坛龙舞历史悠久,2006年5月20日,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邓雪燕介绍,有着中国龙文化之乡美誉的泸县,已形成了以“龙舞、龙桥、龙雕”为代表的龙文化传承保护体系,培育形成了2000余人的龙舞代表传承人梯队,建立传习所16处,整体推进龙舞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龙舞技艺得到进一步普及和传承。
龙桥多 故事奇
泸州现存明清龙桥300余座
“江阳旧俗重端阳,龙舟竞渡江之滂。”早在500多年前,泸州长江龙舟竞渡就得到了明代状元杨升庵的赞颂。泸州旧时龙舟之盛,冠甲全川,每到龙舟赛,人如海,舟如龙,歌如潮,其场景蔚为壮观,成为一道奇特的民俗景观。其中牛滩龙舟赛被列入2021年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泸州现存明清龙桥300余座,其中以泸县最多,现存181座。龙桥以龙的形象作为主要装饰,其雕刻风格无一雷同,堪称古桥建筑奇观。最为著名的是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泸县龙脑桥。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龙脑桥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人介绍,龙脑桥中间并排而立四条巨龙。最中间的这条龙头顶部,刻有一个“王”字,口中还镂空雕刻着一颗重达30多公斤、可滚动自如却不能取出的“宝珠”。每当夏天九曲河涨水之时,洪流冲击龙头,波涛灌进龙嘴,这枚石球便会快速地旋转起来,并发出“呼呼”的巨响,远远听去,如同龙王的怒吼。
泸州还有很多民间传说都跟龙有关,比如“‘母猪龙’拱金钟”。
“‘母猪龙’拱金钟”发生在沱江枇杷沟段。在沱江一桥还没修建前,枇杷沟至馆驿嘴沱江边都是沙滩,沱江水沿小市入长江,每年六月洪水期要发一至两次“母猪龙”,太阳一出闷热到一定程度,“母猪龙”这一自然现象就有可能被激发。
在上述地方,有时候会突然听到阵阵浪吼声震耳而来,只见上游涌起足足有两三米高的巨浪,如万马奔腾般猛扑下来,整个江面泥沙翻滚。看到的人马上边跑边喊:“小河发‘母猪龙’了!小河发‘母猪龙’了!”两岸随即跑来许多人围观。这道奇观,如同钱塘江涨潮一般壮观,直到沱江一桥建起后就再也没有看到发过“母猪龙”了。
一些老船公相信“母猪龙”是一种水怪,传说被金钟道人的金钟罩在江底。“母猪龙”饿慌了就会在江底拱金钟,金钟被拱得一起一伏,江面便浪潮如涌,但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开这个谜。
承礼制 谋产业
佳酿香飘“一带一路”
泸州除了以龙为媒兴文化外,还以龙为媒谋产业。
邹西丹介绍,泸州自秦汉以来,各酒作坊主,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举行春酿封藏仪式。从2008年农历二月初二起,泸州老窖承袭传统祭祀礼制,举行春酿封藏大典仪式,感谢上天、沃土的眷顾与恩赐。2023年泸州老窖封藏大典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佳酿必有良泉”。泸州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日照、温度、湿度、土壤在此完美组合,造就了这片酿酒黄金之地。长江、赤水河等在此涌流了几千年,是酿造浓香酱香白酒的上乘之选,优质的水源将自然、甘甜之味注入酒窖。泸州老窖、郎酒为代表的中国白酒金三角优质白酒名扬天下。
2023年泸州开行的第四列中欧班列,搭载着泸州老窖等知名泸州白酒产品,从泸州港缓缓驶出,开往目的地俄罗斯。在“龙抬头”封藏的泸州美酒正香飘“一带一路”,助力中国白酒构建国际化发展新格局。
蹚新路 拓思维
文创产品、城市精神“龙”重登场
如今,我市还借助龙的形象和现代工艺开发出众多呆萌可爱的文创产品。“龙文化”在泸州不仅成为文化归属、城市文化IP,还带动着泸州经济和文旅发展,成为撬起乡村振兴新力量。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泸州正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将深度挖掘石刻文化、龙文化等优秀文化,创新利用形式,建设好龙文化生态保护区,努力建设“中国龙乡”全国知名品牌。
此外,泸州人围绕龙文化,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激情,变为团结拼搏的力量,升华为一种城市精神,凝聚起泸州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泸州龙之谜
□ 赵婷 本报记者 简放鹏 实习生 何君宜
泸县大量龙脑桥修建于明朝,明朝民间严禁使用龙的形象,泸县为何还能建设大量的龙桥?在泸州的街镇中,为何泸县玉蟾街道含龙字的地名最多?
在龙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对泸州2个“龙之谜”进行探访,以飨读者。
龙桥之谜:
泸县为何能建181座龙桥?
“九曲河,弯又弯,流过九拐十八滩。河上有座龙脑桥,乾隆老儿都知道。狮子吼,龙王啸,大象、麒麟戏怒涛……”这首民谣不知传诵了多少年,但泸县人与龙桥情深的主题一直不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对龙文化的发展历史研究多年,曾到泸县考察龙脑桥之谜。
泸县大量龙脑桥修建于明朝,出现了龙桥群,总数达到181座。施爱东说,作为帝王权力的标志,明朝民间严禁使用龙的标志,如若违禁,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施爱东分析认为,泸县存在大量龙桥可能是以下原因:“一是御赐的;二是宗教人士建设的;三是地处偏僻之地,建桥无人知道。”
目前真正的原因还无从探究,这就是泸县龙桥群之谜。不过,泸县龙桥群能为一种传承已久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这与世界文化遗产特点之一相符合,也是其价值所在。
龙字地名之谜:
为何玉蟾街道含龙字地名在全市街镇最多?
在泸州的街镇中,玉蟾街道含龙字的地名最多,达到76个。
泸县民政局地名股负责人李庆告诉记者,玉蟾街道带龙字的地名有白龙塔村、龙华村、神龙村、龙朝村、龙桥社区、青龙场、九龙场、骑龙坳、龙洞山等。龙脑桥就“居住”在龙桥社区。
为何玉蟾街道带龙字的地名最多?
在泸州文史研究员、民俗专家陈鑫明看来,古代是农业社会,耕作需要水,龙是传说中的瑞兽,可兴雨布云,当时的人们尊崇龙、敬畏龙,多体现在起带龙字的地名上,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玉蟾街道辖原福集镇10个社区和12个村所属行政区域,以前在这方面表现更突出;泸州的水系连着大江大河,其中玉蟾街道在全市街镇中河流数量算多的,有了龙桥就有了路,方便老百姓往来,所以便取了一些带龙字的路名;明清两代,泸县修德崇善,修龙桥在玉蟾街道形成了一种风尚。
泸县龙文化研究院院长游书勇、泸县博物馆副馆长徐朝刚均认为,濑溪河、九曲河、马溪河在玉蟾街道穿境而过,加之当地山形、地形、河道与龙的形状相似,人们为了追求吉祥如意,所以当地起名带龙字的地名较多。
泸县图书馆副馆长陈富均补充道,在玉蟾街道,还流传着与濑溪河有关的二十四个望娘滩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聂郎在河边被巨浪涌着,最后完全变成了一条龙,叫“孽龙”,一直沿河游出去,入长江到了东海,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聂郎勇敢地跟财主斗争,起了多个带龙字的地名;传说明朝建文皇帝曾在玉蟾街道玉蟾山居住过,为了承接帝皇之气,所以当地起带龙字的地名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