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27日

谱写助推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人大篇章

——泸州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综述

□ 本报记者 许亚琴

心里装着万家灯火,肩上扛着责任使命。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常委会会议8次、主任会议26次,修订制定地方性法规2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5个,组织开展执法检查、集中视察、专题询问和专题调研52次。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下,聚焦中心大局、聚力民生关切、聚合代表力量。在助推泸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中,积极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聚焦中心大局 增强监督实效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为民监督贯穿履职全过程,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关切,推动结果监督与过程监督、面上监督与精准监督、单向监督与融合监督“三个结合”,以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推动高质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召开泸永江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主任联席会议,签订《关于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合作协议》,建立“三个一”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联合开展“巴蜀鱼米之乡”集中视察,提出7个方面15条建议,助推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紧扣宜泸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联合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共建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交通互联互通等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关于推进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调研报告》《关于建设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的调研报告》,助推市政府出台《加快建成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十条政策措施》,努力推动人大工作围绕中心更加紧密、服务大局更加有效。

紧扣“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听取和审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口岸物流高质量发展等工作报告,集中视察“一体”制造业高地,专题调研“东翼”绿色低碳发展试验区建设、隆黄铁路隆叙段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等,以高质量监督护航高质量发展。

聚力民生关切 厚植为民情怀

自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创新推动,全面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广度、深度,坚持立法选项问需于民、法规制定问计于民、法规实施问效于民,让群众意见成为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

市人大常委会推进《泸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制定《泸州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开展《泸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预调研。探索推动地方性法规列入普法、进入执法、融入司法、纳入监督,将“四入”情况作为法规“立改废”的重要依据,作为依法治市地方立法工作目标综合绩效考核、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年度述职测评内容。

“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是民之所盼,也是市人大常委会心之所系。关注“一小”,市人大常委会下深水助推普惠托育试点工作走深走实,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方案,推动园区办托、企业办托在全省率先落地;心系“一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助推“15分钟城市养老服务圈”和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

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民生热点,听取和审议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等专项报告,专题调研就业促进法贯彻实施等工作,提出的42条意见建议转化为政府工作举措,助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合代表力量 主动担当作为

今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家站点”建设工作意见,围绕宣传站、连心桥、民意窗、监督岗、大课堂等功能,一体化推动“家站点”合理布局、功能配套、规范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代表之家136个、代表联络站937个、代表联络点111个,基本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代表“家站点”建设,是市人大常委会推动人大代表高水平履职的一个缩影。

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努力发挥人大代表在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化开展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推动一批群众关注的问题得到解决。开展代表分层分类履职管理试点,探索以精细化管理促进精准化履职;开展代表履职清单管理试点,通过“履职清单+履职提示”方式,促进代表把“本职”工作和“履职”工作有机结合。

市人大常委会全面推行“115——代表在找我”活动,将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五确定为代表联系接待群众日,推行一代表一码、一“家站点”一码,依托“家站点”组织代表主动与群众见面,接待群众4万余人次,实现“家站点”大门常开、活动常办、代表常驻、群众常来。试点推行“家站点+”,与立法联系点、代表专业小组、主导产业、园区等相融合,建成全国首个白酒产业代表联络站及高新区代表之家、江阳区社会建设代表联络站等一批特色“家站点”。

市人大常委会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组织动员全市各级代表深入一线,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困难问题8800余个。组建市县两级代表专业小组56个,围绕中心大局和社会民生开展小组活动143次,代表专业特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